江苏泰州姜堰镇南街小梁山群众自发的文艺演出。
王景峰摄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薄弱这一难题如何解决?“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基层文化站这一资源窘况如何改变?基层群众文化参与热情如何提高?具体而微但关系千秋的群众文化建设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这一切成为基层文化组织者思考的问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镇,京杭大运河扬州码头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苏北古镇,近年来却因生机勃勃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而闻名。
新年年初,苏北已是霜寒袭人,姜堰城镇南市街角的空地上,一位带妆着服的老人在婉转唱着淮剧版的《苏三起解》,里里外外的围观者异常热闹。如此街景,在这里比比皆是。“我们这里,每个居民点每天都有活动,唱戏、下棋、打拳,花样很多。”居民点的居委会主任也是文体站站长,说起社区文化活动都一脸自豪。
21个居委会每个都建有文体活动站,每天参加活动者近两万人次,大型有组织活动每年有80多场,姜堰镇通过5年多的摸索,证明了依靠市、镇两级政府,通过市、镇和居委会三级的联合,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能够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延伸到社区、居委会,长期坚持并取得成果。
机制创新是姜堰镇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亮点。首先是行政机制打破了一般的行政隶属关系,成立了城镇社区文体活动委员会,下设文体活动中心,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委员,各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都建有文体活动站和文体活动表演队。这个文体活动委员会是协会性质的团体,因为市、县一级领导的重视、参与,有文化、体育等对口部门负责人的支持,还有居委会主任的参加,巧妙地解决了资金难筹集、人员难组织、关系难协调等三难问题。其次是组织机制有效,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指挥,每年都纳入居委会考核指标中,较好地发挥社区作用。三是参与机制合理,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激励群众自觉参与,同时通过将文化活动纳入社区的考核、评比、奖励中,培养社区对活动的自觉性。
机制搞活,全盘皆活。“群众文化,多搞活动少花钱,尽量不化缘,是姜堰镇基层文化活动的特点。”姜堰市政协副秘书长、姜堰城镇社区文体活动委员会主任王景峰说。在此原则下,姜堰城镇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层网络组织健全,每个居委会都建立了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站,组建了52个健身活动点。同时,传统文体项目比赛、重阳节文体大联欢等大型演出作为示范活动,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事。
由于文化建设成绩显著,近年来姜堰镇获得了“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体育先进镇”、“江苏省十大全民健身示范镇”等荣誉。姜堰镇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是否有效,仍须假以时日。但是小城镇能够做出大事情,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担当精神,对备受关注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