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芳
“去城里大医院看病太难了,路上要花5、6个小时,还得儿子请假陪着,去晚了还挂不上号,如今不出县城就能舒舒服服地让城里来的名医给瞧病!”69岁的王翠英大娘家住延庆,患颈部纤维瘤,剧痛难忍,吃了14服药后疼痛已经明显减轻。
| |
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王莒生5年里坚持每周到延庆中医医院和通州中医医院出皮肤科门诊,寒来暑往,从未间断,惠及3万偏远郊区患者,自己没拿过一分钱。
为多看一个病人5小时不敢喝水
正常情况下,一名医生每次出诊能看20多位病人,但在延庆中医医院,王莒生每来一次至少要看50位病人。为了多看一个病人,她给自己规定尽量不喝水,实在渴了就抿一小口,润润嗓子,这样可以坚持5、6个小时不上厕所,不耽搁看病的工夫。
王莒生说:“山区农民天不亮就赶到医院挂号,看不上会很失望。一个城里专家到农村看病,一个人一次就可以解决几十个患者的看病问题,再苦也值得。”
为了让每一个“投奔”她的人看上病,她从来不限号。市里到延庆中医医院相距70公里,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为了保证患者都能看上病,她经常是出诊前一天晚上就赶到延庆中医医院,第二天七点多就提早开诊。2005年她两次患病,一次是肋骨骨裂,右肋一抽一抽的痛。一次是膝关节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她拄着拐杖,坚持在别人的搀扶下到山区出诊。“我们山区病人大多不富裕,王院长想方设法给我们省钱。”褚建民患了严重湿疹,王院长让他将草药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多放些水熬,进行熏蒸和泡洗,既省了钱,又多了一种治疗方法,提高了疗效。
“米饭馒头油麦卷儿、豆腐白菜葫芦条儿。王院长每次出完诊就在我们食堂吃这些。”延庆中医医院梁副院长说,王莒生来山区出诊前,给自己定了三条纪律:一不吃请;二不收礼;三看病会诊不收分文。除了患者交给医院的挂号费外,她自己出诊、会诊没有拿过一分钱。
遇到特困患者,她还从城里带药送给病人。“对我来说这点药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病人来讲就解决了大问题。”王莒生有时也会遇到病人送红包的事,她跟患者讲:“你们找我看病,是让我长了本事,还没谢你们呢!”
带出两位副院长级徒弟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培养更多人才,才能惠及更多的病人。”在延庆中医医院,王莒生不仅出门诊、会诊、查房,还带了两个副院长级的“徒弟”。现在徒弟也能独当一面了。
“王院长对我要求很严。”梁副院长就是王莒生2006年收的一位徒弟,“我每周要做作业,写读书笔记,每个月交一篇心得体会,3年内还要写出80份病历。”在王莒生的带领下,北京中医医院与延庆县中医医院5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成了“一对一”师徒关系,专家既出诊又带徒;既给患者看病,又对当地医生进行传帮带。
此外,北京中医医院先后派出100多名专家到门头沟中医医院、通州区中医医院、平谷区第二医院和延庆中医医院讲课,大大提升了这些医院的医疗水平,仅在延庆就免费培养了20余名中医业务骨干。
延庆中医医院的年轻医生说:“我们从王院长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对病人的那份心。每次跟着王院长出诊,发现她不光看病,还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解心里的疙瘩。”
王莒生插过队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进过车间当过纺织工人。她说:“我曾经生活在社会最基层,我了解老百姓的艰辛。作为医生,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医生;作为院长,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大夫。”RJ181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