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记者昨日对贵阳市内部分商场、超市进行了走访,发现食品包装在标签上存在“作弊”情况,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检查产品包装、生产日期等标识,以免买到过期食品。
这些“作弊标签”大概分四种类型:一是“模糊不清”。
| |
二是“厂名变地名”。记者看到部分超市里一些散装食品标签上把厂名写成“广东×××”(为地名);产地只写“贵州×××”(为县名),或干脆标注“MAKEINHONGKONG”等,根本没有企业、厂商名称。
三是“玩数字游戏”。标签上将保质期标为3个月至6个月,如若过了3个月食品就变质了,厂家、经销商可辩称其保质期是在3个月内;如过了3个月该商品还在销售,似乎也无可指责,他们会转而声称其保质期可达6个月。
四是“大换小”。一些产品大包装里面是若干个小包装,而小包装上往往未标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商家将一些过期的大包装食品拆掉外包装,当成零散食品出售,欺骗消费者。
记者就此采访了贵阳市消协秘书长罗进昌。他告诉记者,这样的食品标签属不规范的“作弊标签”,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诈行为,消费者购买时应查看清楚商品的包装是否完好,生产厂商厂址是否完整以及生产、保质日期是否明确,如发现商家存在以上欺诈行为,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