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们认真聆听教授讲课 本报记者 王鹏 摄
千年古刹法门寺在“内修”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快了“外引”———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步伐。昨日这两幕在法门寺相映生辉。
掌握传统文化是前提
“我们今天讲昭陵的故事。”肃穆整洁的教室,精神矍铄的教授,底下的学生却是一群穿着僧袍的佛家弟子,这是昨日记者在法门寺佛学院看到的。
讲课的老师名叫李炳成,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教授从今年5月起每逢周末到法门寺讲课,负责历史和写作课,他的学生是法门寺佛学院高级班的19名僧侣。法门寺佛学院拥有12名老师,其中4名是俗家老师,除了李教授外,其他3人来自文化馆及大专院校,分别负责讲授《论语》、《书法》、《语文》。法门寺佛学院有近80名佛家弟子,所设立的课目以传统文化为主,弘扬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负责教学工作的贤空法师解释说:“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佛教弟子,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课程根据兴趣开讲
“在这里讲历史,不能像大学要根据朝代顺序,而是要根据兴趣,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来讲。”李教授说。由于法门寺的历史背景为唐文化,李教授主讲的内容主要为唐代文化,他根据法门寺周边宝鸡和咸阳的历史文化古迹开讲,佛家学生们听得饶有兴趣。法门寺佛学院的教室有显著的佛教痕迹,课桌为专门定制的,宽大而结实,每张桌子上铺有一张毛毡,为练习书法所用,板凳也不同于普通板凳,学生们上课大多是打禅坐在凳子上的。据了解,法门寺佛学院是我省惟一的一所省级佛教学院。
招聘大学生当导游
昨日,法门寺邀请意向签约的西农科大大学生到寺院参观,然后给学生们一个星期的考虑时间,下周末再签订工作合同。
昨日,法门寺邀请12名大学生到寺院参观,中午还请学生们品尝了一顿斋饭。参加座谈会的贤空法师和智超法师给学生们阐述了一些基本的佛教思想,并请学生们任意提问。“晚上饿了怎么办?”邵潇同学的提问引起哄堂大笑。“晚上吃饭时,如果觉得不够,可以随意带一些馒头,但是吃不完不能扔了。”智超大师回答。“学生们是穿僧袍上班吗?”记者问。“不,不,是穿西装领带,他们从事的是导游工作,不是出家人。”智超大师笑着说。
大学生比方丈工资高
贤空法师介绍,招聘来的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都需要先从事一年左右的导游工作。此前,法门寺周边有很多野导游,影响了法门寺的形象,基于这种考虑,法门寺才决定招聘大学生。有个别学生认为,法门寺提供的待遇不是很高。对此,贤空法师说:“我们的方丈每月才拿700元生活补助,招聘来的学生每月基本能拿到1100到1200元,而且寺院里管吃住和服装。若结婚后,寺院还解决住房,应该不低了吧。”本报记者 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