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为何少有正职
“以前经常不是没有渠道,而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用。”甄小英说。
负责向中央部门推荐人才的中央统战部四局原副局长胡治安,也一度感觉“缺人”。
与“政治安排”相比,担任政府和司法机构实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参与。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将各党发展范围进行重点分工。1983年又进一步重申,比如民建在经济界,民盟在文教界,九三学社在科学技术界。属重点分工范围的一般占70%左右,可以有30%的交叉空间。
这些重点分工领域基本也是对民主人士实职安排的重点范围。
九三学社原副主席洪绂曾1989年起担任两届农业部副部长,分管的工作是科技、教育、环保能源和农村区划。
“党外干部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党组织(执政党党组织)。”在中央统战部四局原副局长、从事统战工作20多年的胡治安看来,党政关系一直是困扰党外干部实职安排的体制问题——包括党内干部之间也如此,这也是党外干部极少安排正职的因素之一。
“原则上可以当正职。(但)在这个体制下,很不方便。”
党委领导和集体领导是党政机关的两个原则性规定,王佐书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在重大问题上,党委书记会与我先沟通,然后再召开党委会议。”而担任副省长后,作为副职,“要接受省委和省长的领导”。
“民主党派可能业务搞得非常好,但他们不像中共干部那样有丰富的基层领导经验,这方面还需要学习,不但要有政治头脑,还要有哲学思维。”洪绂曾说。
2005年颁布的“中央5号文件”提出,“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此举被解读为具有“破冰意义”。此次上海媒体报道,“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以担任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的正职。”
此前民主党派一般安排副职,有人士透露,民主党派对此曾“有点意见”。
考察民主党派从政过程,会发现“副职晋升”的规律,也就是说从下一级副职直接升任上一级副职。
洪绂曾说,担任正职的干部,对政策理论水平要求很高,做业务出身的党外干部缺少相应的“台阶”。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