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竞争也很激烈
从副部长退下来之后,洪绂曾感受到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层领导人更希望听到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过去是机关准备稿子,现在主席的讲话稿都要大家讨论,不要说一样的话,要帮主席怎么去贯彻中央的政策,怎么提出新的思路。
竞争体现在“谁的提案被中央采纳的多”,也体现在“实职安排的数量”。
“以前党外干部多由组织来安排,现在有专门的渠道,有才干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多几个副省长,证明你这个党实力增强了,我们也引以为荣。”
也有人说,民主党派有时让人觉得更像一个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性组织。
洪绂曾认为,民主党派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确实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参政议政水平不高,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2006年7月,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提出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教育”,“加大对重点人物培养的力度,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党外干部对整个干部队伍的结构尤为重要,和一般干部相比,他们身上更要体现“代表性”,王佐书说,“家庭背景、老中青、知识结构、地区等都要有代表性,在党派内部,在统战系统内部中,专业结构中,不同的场合要求有不同的代表性,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代表性。”
1998年,王佐书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在该省六个党派主委中,“我年龄比较小。”
一些人曾追求加入共产党
1989年的14号文件提出:“对已在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要求加入我党的,应加以劝说,在其任职期间,不吸收他们入党。”
在那个年代,加入共产党是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政治上的追求。
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兼具中共身份曾是争议焦点。“一般而言,我们不接纳中共党员加入民主党派。”洪绂曾说。反过来,如果民主党派成员加入中共,那也是因为“工作需要”。
一般在人民政协中,交叉党员(既是中共党员又是民主党派党员)按民主党派成员对待(在计算委员常委中中共和非中共比例时);而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不能作为“非中共人士”安排。
民进旧版网站显示,该党中,中共交叉党员占4.8%。
从公开资料看,原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原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现任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都是中共党员。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1997年加入共产党。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既是民建成员也是中共党员。
在新政权建立之前,历史上许多民主党派内部都有中共地下党员,比如沙千里、胡愈之、郭沫若……1949年之后,也曾有民主党派成员要求入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民革名誉主席宋庆龄,她的入党愿望直到临终前才得以促成。
2005年10月26日,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去世。有报道披露他1985年7月1日 “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6月,《人民日报》也登载署名回忆文章,称作为民建会员和民族工商业代表的荣毅仁,“他思想上早已入党,不时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很早即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页][1][2][3][4]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