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遍撒胡椒面”到“五指握成拳”——
多项支农资金“整合”出一个土豆大产业
隆冬时节,辽宁农村已是天寒地冻,可建平县海山皋村农民刁振忠的心里却暖意融融:“俺种了一辈子土豆,就数去年收成好,再加上收购价格高,俺家光种土豆收入就有近2万元,这土豆真成了金蛋蛋咧!”2006年,刁振忠老汉种了10亩地的土豆,亩产超过2000公斤,产量比往年提高了30%。
| |
胡家店村农民于奎也是一位种土豆的“把式”,他告诉记者,去年春天,县里出钱给村里打了两眼机井,雇拖拉机把村里的耕地都深翻了一遍,又从内蒙古买来新种免费提供给农民。下种的时候,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大垄双行”栽种新技术,并对土质成分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配制了化肥品种和施肥比例。“这么一整,地力提高,种子更新,水、肥也都给劲儿,土豆产量能不上去吗?”于奎用行家的眼光评判道。
建平县是辽宁省有名的贫困县,财政“家底”薄,哪来的这么多钱支持农民种土豆呢?面对记者的困惑,县委书记刘子余笑着解释说:“其实,钱还是那些钱,只是俺们花钱的思路变了,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刘子余介绍说,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除了上级财政拨付的支农资金外,水利、农业、科技等各口也都有专项支农资金给县里。以往县里向上面报项目时都是各报各的,各部门之间不通气,项目之间也没关联。当时县里的想法是,从上面争取点资金不容易,尽量让各乡镇都能分一些。这么一来,上面给的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支农资金被分到几十个项目上,有的一个项目只有万把元钱。年年县里要“小钱”,乡镇花“小钱”,支农资金成了撒“胡椒面”,人人碗里都有一星半点,但又都派不上大用场,干不成大事。
去年,中央财政和省里提出要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建平县作为财政部和辽宁省支农资金整合的试点县,首先对项目上报进行大胆改革: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因地制宜地确定了马铃薯、杂粮、设施农业、养羊业为建平县优先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然后,县财政、水利、农业、科技等部门围绕这四大产业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支农专项资金。
建平县财政局局长王景新算起了细账:去年,全县投在土豆产业上的支农资金总数有1300多万元,这里面既有中央财政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也有省财政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测土配方资金、扶贫“整村推进”资金。比如,打机井扩大水浇地面积,用的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深翻土地、更新品种,用的是扶贫“整村推进”资金;测土施肥,用的是测土配方资金;向农民传授栽种新技术,用的是农技推广资金;给土豆深加工龙头企业贴息,用的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通过整合,原来散落在各个项目上的‘碎银子’,就可以变成大资金集中起来干大事!”刘子余兴奋地说,现在,建平县的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项目覆盖到全县30个乡镇的156个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人均增收461元,支农资金整合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项目审定权下移,资金“切块”到县——
省财政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方式为整合打基础
支农资金整合,光靠县里使劲还不行。因为,支农资金项目的审批权在上面,县里报上去的项目能不能批准,能给多少钱,全都是上面说了算。如果县里报上去的某个项目没有批下来,那县里就得另筹钱把这块顶上,否则就可能影响整个产业的推进。
在拨付到县里的支农资金中,省级财政资金占了大头。如何改进支农资金管理方式,为县里支农资金整合创造条件?在这方面辽宁省财政厅动了不少脑筋,并出台了一系列新办法:除了跨地区、跨流域、全省性引导项目资金,省级整合安排使用的资金,以及救灾性质的待下达资金由省财政直管外,其他支农专项资金都由省财政“切块”下达到县,省里只提出资金的使用范围与要求,具体项目由县里自行确定,并报省里备案。2006年,辽宁省“切块”下达的支农专项资金有31项,资金总额5.3亿元占支农专项资金总额的47.6%。
为了让基层尽早掌握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从去年10月份开始,省财政厅就会同省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将2007年省本级预算拟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立项指南和计划额度提前公布出来,使各市、县对省级支农资金投入情况心中有数,在做2007年本级预算和编报项目时有的放矢。
辽宁省财政厅农财处处长孟光新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一到年初报项目的时候,办公室、楼道里就挤满了人,市里、县里甚至乡镇都跑来要项目。为了把项目搞准,省财政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下去调研,做评估论证,与部门沟通协调。往往项目定下来就到了五六月份,有的项目一直拖到10月份才下达,贻误了农时不说,也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今年不一样了,财政预算在一月下旬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后,省财政就可以把支农资金拨付下去,确保春耕之前基本到位。
支农资金管理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整合还需要从根儿上动“大手术”
也有一些人担心:项目审定权限下放到县里,会不会导致县里乱报项目、乱花钱,造成支农资金在使用上放任自流?
对此,辽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认为,县里对自身实际情况最了解,哪些产业要优先发展,哪些地方亟待扶持,他们比上面更清楚。因此,在具体项目上,他们应该更有发言权。如果哪个村建大棚,哪个村打口井这样的事,都要由中央或省里来定,就会造成资金管理上的“越位”。此外,审定权限下移并不意味着对支农资金监管的放松。省级财政从“定项目”的繁杂工作中脱身出来,可以更好地弥补“缺位”,把主要精力放在支农资金的监管上。如果县里审定的项目出现问题,绩效考评和检查验收通不过,那么省财政在进行下年度资金“切块”时,“切”到这个县里的资金就会减少。这样,通过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资金效益。
邴志刚说,说到底,支农资金是百姓的血汗钱,是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不应该成为一些部门彰显权力的手段。目前,支农资金分配渠道过多、投入分散,是支农资金难以形成合力的主要根源。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还需要在根儿上动“大手术”。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中央财政选定26个县作为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县,并为每县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试点项目。目前,这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辽宁省为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作了有益尝试,值得各地借鉴。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使“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支农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