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鄂尔多斯高原守着煤海买不起煤的农牧民,今年不必再像往年那样为取暖发愁了,因为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低价煤(新华社1月20日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煤区群众的“燃煤”之急,再次撕开了资源开发收益分配不合理的伤口。
| |
随着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一些产煤区从资源开发中得到的收益也越来越多:GDP上去了、税收多了、煤老板富了、“悍马”车也来了。然而,“风卷残云”之后,往往也造成地塌了、污染重了、良田废了、病患多了、日子难了……祖祖辈辈生活在“黑金”上的群众,由于分配环节的畸形扭曲,许多人不仅无法从中获益,反而受累于因开发导致的各种生态灾难,陷入贫困。鄂尔多斯农牧民“守着煤海买不起煤”,是最新例证。
资源富集区“富财政穷百姓”绝非个别现象,百姓遭遇到的也不仅仅是“燃煤”困境。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国务院去年批准在山西试点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意图通过经济手段重建采煤区利益分配机制。但是,综合补偿机制的全面建立尚需时日,百姓的“燃煤”之急却是现实之痛。而且,“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如何真正“补”到百姓手中,也需要相关制度保证。
鄂尔多斯市“雪中送炭”提醒我们:长效的采煤补偿机制,目前也许离产煤区百姓还远,但长效的惠民政策,地方政府却有责任先行。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渠宏卿)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