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动员大会上说,北京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以此杜绝乱拥乱挤、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1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
公共场所乱拥乱挤成为生活中的一大顽疾,舆论归结为国人素质不高,长时间以来,社会不断通过公德感召的方式,呼吁国人文明,可往往事倍功半———“自觉排队日”的设立无疑也属感召范畴,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
为什么不少人不愿意排队,除了公德缺失这一点,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最近一桩见闻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前两天,我在车站等车,某路公交二三十分钟才来一趟,车一靠站,男女老少便争先恐后地挤。而另一路公交,每隔5分钟有一辆车,虽然人也多,但大家都能以较坦然的心态面对谁先谁后的问题,秩序与公德得到维护。
我想,坐前面一路的市民未必全是素质不高者,没准不少人平常还是谦谦君子,但由于班次太少,逼得他们和别人争抢稀缺的公交资源,一旦落后,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而后面的市民,由于公交的供给比较充裕,也就有了谦让的底气。
可见,乱拥乱挤等不文明行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民生供应的问题。可以说,凡是民生供应充分的领域,人们也就失去了争抢的心理基础,文明便能生根发芽;反之,哪些领域拥挤不堪,哪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很紧俏,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摆出“战争”的姿态。
比如,铁路春运拥挤,就因为铁路资源的供应与民众需求严重不成正比,一票难求、一座难求。这就告诉我们,公德的养成,教育必不可少,但百姓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同样重要,公众素质的高低与民生供应的多寡直接对应。
具体到“自觉排队日”能有多大效果,关键不在宣传与劝导是否到位,而在于民生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呵护。如果当地不在公交建设上多投入,让市民走得比以前畅快、便捷,“自觉排队”只能看上去很美。
城市管理者体恤民生,用源源不断的财政投入保障民众衣食住行质量的提升,那么,一年365天都将是“自觉排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