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孙子做汤圆,一个孙子在洗碗。程玲珍阿婆不大的一室户里,充满了儿子媳妇和“孙子”的笑声。昨天在延吉东路,记者见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不仔细分辨,真看不出谁是真亲、谁是“认亲”。
自打组成模拟家庭,上海理工大学学生赵吕懿、张晓杰、姚仁俊与程阿婆成了忘年交,和阿婆的孙子孙女也变成了朋友。
| |
志愿者如长流水
“班上原本有一半的人都和独居老人结对,但坚持到现在只有我们3个,因为我们遇见了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小姚告诉记者,程阿婆小时候是童工,54岁自己考取了夜大学,退休后又在老年大学学书法,画国画,生活丰富多彩,令大学生也自叹不如。
“特别喜欢听阿婆讲以前的故事,人生哲理,这些‘深层次’的交流是书本上买不来的知识。”赵吕懿说。每次来阿婆会读自己的文章,或者把画拿出来让他们品评,他们则向阿婆讨教厨艺,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最早他们的打算是帮老人大扫除,干点体力活。“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会做什么家务呢?是我自己孙子,我也不会让他干。”程阿婆说,要营造家庭氛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最重要的是精神沟通,双方有互动才会有兴趣。
据小姚介绍,曾有同学热情上门打扫,却被老人拒之门外。相比“孙女”,“孙子”更不讨人喜欢,因为觉得不安全。在这种“陌生”的状态下,往往志愿者探望几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老人希望多付出
“一般的结对都是志愿者主动,老人被动接受,其实老人更需要付出带来的满足感。”长白街道老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模拟家庭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老人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可以付出亲情。
程阿婆有4子1女,儿孙满堂,家庭和睦。但身体健硕的她坚持一个人住在老小区,每逢中午,她常到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堂去看“孙子”们的饭菜如何。隔壁304的吴先生每天关心阿婆安全,还是义务的水电工。阿婆去香港旅游,未给儿子们带一件礼物,反而给吴先生买了一件T恤衫。
记者从居委会了解到,现在主动上门要求认亲的志愿者,比愿意结对的独居老人数量多几倍。一些老人因为自己一个人生活惯了,“怕麻烦别人”的想法根深蒂固,既需要交流,又顾虑重重。
“老人如果总是客客气气,时间久了就会没什么话好说,因此对陪聊者要求很高。”长白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增加一些心理学培训,献爱心也需要提前备课,才能让被动的一方打开心扉。
爱心不能制度化
“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人,都有个把好朋友是一条弄堂的,但现在交朋友都是同学、同事,基本没有邻居。”长白街道宣传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长白街道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亟待拓展新型的邻里社区关系。今年,推广模拟家庭已成为街道实施项目之一。
记者看到,需要双方签字的意向书上,明文要求“小辈”要定时探望老人,陪老人聊天散步,陪同就医等。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目前,整个社区共有模拟家庭100余对,尚属于试点阶段,特色各不相同,一旦过多限定,就会统一模式。街道将在近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和家庭大赛等,用生动的实例给老人直观印象。此外,会增加发展同一楼组,例如上下楼或是左右邻居间的“模拟家庭”,便于老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