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征用量不断增加,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些被征地农民缺乏劳动技能和经商资本,随之而来的再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已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人大代表邵石花王聪明:帮助被征地农民转岗就业
从厦门起程赴榕与会的路上,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同安区新民镇梧侣村党支部副书记邵石花就向记者表示,自己将就农民转岗就业的问题向大会提交建议。
| |
去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邵石花曾就推广“金包银”工程、让农民受益的话题提出了议案。今年,她再把视野投向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转岗就业问题。
在基层工作和深入调查中,邵石花发现,目前,同安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已达12平方公里,征地拆迁涉及8个行政村、征地11000多亩,有两万多村民必须离开传统的农业生产岗位。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中,退养海域3.5万亩、首期预征地2.3万亩,涉及4581户11910多的村民,其中需要转岗就业的人数达6000余人。
邵石花希望,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引起重视并认真解决,尽快促使这部分人群走上就业岗位。
对此,集美后溪镇后垵村党支部书记王聪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大量土地被征用,一些入驻企业的技术活,年纪大的农民做不了、年轻的又不愿做,农民手中的征地补偿款又不加规划地随意使用,由此引发失地农民、退养渔民再失业。建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重视对农民的引导,帮助农民用好用活手中有限的资金,寻找到能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
邵石花还建议,在帮助失地农民和退养渔民转岗就业的问题上,各相关镇、村首先要帮助其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转变生活方式,不等不靠,积极寻找出路。其次应抓紧建设并落实好“金包银”工程,让失地农民和退养渔民成为股民,确保他们有一份持久稳定的收入,让惠民工程真正产生效益。还应为其造册建档,为转岗就业做好准备。同时要加强与入驻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掌握一门谋生的劳动技能,让其尽快成为产业工人。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政府部门应有相应的扶助措施,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其生活出路。
本报特派记者 陈镌娟
省政协委员方群:加大推广厦门“金包银”工程
省政协委员方群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希望我省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在谈到如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时,方群对厦门“金包银”工程高度赞赏,认为这一做法有效地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应该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推广。
方群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征用量不断增加,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些被征地农民缺乏劳动技能和经商资本,面临养老、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困难,因此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日显迫切。他的建议是:要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要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制度;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如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方群提出了四种办法:一是实施留地安置政策。政府在征地时,要将一定数量或一定指标的非农建设用地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二是要实施“金包银”工程。在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时,在不影响其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保留园区内的村庄,在村庄外围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金边),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然后逐步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银里),使农村改变面貌,就地实现城镇化。三是实施入股分红安置。对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可用征地补偿安置费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使用约定以有限股的方式获取收益。四是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允许被征地农村集体组织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长期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允许农民宅基地流转,与集体共享收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本报特派记者田家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