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话题
“朝九晚五”引发教育体制思考
半个月前,本报发起了关于推迟孩子上学时间的讨论。两周内,关于“朝九晚五”的利弊之争成为热点话题。赞成者认为好处有三点:一是孩子们可以多睡半小时,减轻孩子上学压力;二是避开拥堵高峰,减少上学花费的时间;三是保障了孩子的早餐时间。
| |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朝九晚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孩子上学太早,学习太辛苦是所有家长都能感受到的。但单纯推迟上学时间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上学早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表面现象,深层的根源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的不足以及社会观念的偏差。如果只是推迟早上的上课时间,孩子也许不用早起了,但可能睡得更晚,休息时间同样得不到保障。现在教育需要的是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以及社会观念的全面改进。教育的问题要“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教育是被社会决定的,人们的人才观、对教育的态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改革教育的弊端,首先要转变社会观念。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用考上清华、北大来衡量。
政协委员王胜:我认为推迟上课时间没有必要。现在孩子睡眠时间少与课业负担重有关。要保证睡眠时间只靠推迟上学时间没有作用。我的孙女今年要小升初,为了拿到学校要求的“进门资格”,她必须一周上7天课,这不是仅靠推迟上课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本报记者李莉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