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项活动展示深圳民俗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春集中亮相
【本报讯】 (记者马璇)每逢节庆,深圳沙头角一带的渔民们便扎制出形态各异的渔灯,在锣、鼓、钹和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举着渔灯翩翩起舞,象征着渔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据了解,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并极具价值。在民间舞蹈方面,“渔灯舞”与龙岗区南澳的“水上迎亲舞”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交相辉映;在民间歌谣方面,深圳同时具备岭南文化的三大品种——客家山歌、广府粤曲、潮州音乐,其中的哭嫁歌、哭丧歌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民间工艺方面,深圳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艺人,他们的民间剪纸、内画、草编、蛋雕、面塑、豆塑等,令人啧啧称奇,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特别是客家凉帽,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在民间方言方面,深圳大鹏所城内的“大鹏军语”,是一种距今600多年的濒危语种,被专家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流变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我市目前已迈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步伐,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普查出了1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确定了24项重点普查项目,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推荐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公示。2007年春节期间,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被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带上街头和广场,为深圳市民带去新春的祝福与问候。
作者:记者马璇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