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最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药监部门建议临床尽量避免使用静脉给药方式。(资料图片)
昨日召开的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透露,2006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告36.9万份,处理药品群体不良事件14起。
根据药监部门日前发布的《二〇〇六年厦门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显示,2006年,我市ADR病例报表数795份,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36.6%;以常住人口225万计,每百万人年报告数为353例,居全省第1位。2006年上报的ADR病例中,新的严重4份、新的一般42份、严重30份、一般719份,其中新的、严重的病例占总数9.6%,为全省4.9%的1.95倍。从报告单位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经营企业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报告解读
结论1
合并用药增加发生率
在795份报表中,怀疑单一药物的有562份,怀疑两种或两种以上、并用药物(2-5种)的有233例、占29.3%。药监人员表示,目前已有资料表明,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品种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建议:临床医生用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合并用药,尤其是与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更应慎重,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反而会增加ADR的发生。
结论2
静脉滴注最易发生表中,怀疑单一药
报告结果显示,按用药途径不同,最容易发生ADR的依次为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直肠用药。
在795份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有573例次,静脉注射有65例次,静脉给药比例为58.37%,比其他给药途径发生的ADR高得多。药监人员分析说,这是因为静脉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加上静脉注射剂存在着较多产生ADR的直接诱因如内毒素等。
建议:临床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静脉给药方式。
结论3
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
根据报告分析,几乎所有临床用药都可能引起ADR,但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报告病例数最多,共有492例、占总数的45.01%。与国内以往的报道一致。ADR病例涉及抗微生物药的前5位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克林林可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发生ADR的前10位药品中,抗微生物药有7个。
药监人员分析说,抗微生物药ADR病例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使用的频率高、剂量大、疗程长。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使用抗感染药,还可能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不仅使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还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建议:临床应该加强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微生物药,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结论4
加强中药注射剂监测
报告显示,2006年中成药ADR病例中,共涉及62种药品、156病例,其中粉针剂和注射剂有102例。以使用药品引起的ADR病例数计,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双黄连注射剂为44例,位居第2位。ADR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过敏样反应、荨麻疹等。中药注射剂出现的肝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内常有报道,甚至还有死亡病例。
药监人员指出,中药注射剂在处方组成、安全性、有效性、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加上临床使用中,经常未严格按适应症辨证施治,使之ADR发生增加;而与化学药品合用,以及反复用药、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等,也使其ADR发生率增大。
建议: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静脉输注不应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加强用药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专家支招
如何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ADR在停用可疑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后都会好转或治愈,只有极少数严重ADR可能导致后遗症甚至死亡。但“是药三分毒”,如何才能避免药品不良反应?有关药理专家认为,中药、西药都有副作用,患者用药过程中,若发现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症状、病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新的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药品不良反应。
医生要在用药之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此外,还要根据病人体征,个体化用药,尽量避免多药并用,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很多人“久病成医”,自作主张,滥用抗生素,这是极不可取的,会产生耐药性等严重的副作用。对此,专家也提醒说,新特药不一定是最好的,而经过多年临床使用的老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往往较少。
哪些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