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童建明1日说,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包括从严和从宽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制定出台第一个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专门指导性文件,对检察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提出具体意见。
童建明说,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
“检察机关要坚持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和注重效果的原则,既要防止只讲严而忽视宽,又要防止只讲宽而忽视严,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童建明强调。
群体事件坚持惩治少数
据介绍,根据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包括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的人员等应当依法从宽处理,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
对一般参与者,要慎重适用强制措施和提起公诉;确需提起公诉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
未成年人刑事案慎用逮捕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指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慎用逮捕措施。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陈国庆1日说,根据此规定,要求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主观恶性、有无监护与社会帮教条件等,综合衡量其社会危险性,确定是否有逮捕必要,慎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另外,根据修订后的规定,检察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并具有“被胁迫参与犯罪的;犯罪预备、中止的;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的;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构成犯罪的;有自首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等6种情形之一的,一般应作出不起诉决定。
回应
“花钱买刑”说法不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陈国庆介绍,对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予逮捕或者不起诉。
陈国庆说,被告人积极赔偿并获得被害人谅解可适当从宽处理并非花钱买刑,老百姓应当转变观念。不过,犯罪手段残暴和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包括在此。
《北京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