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重视工作的系统性,全方位推进;又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紧扣实际,科学编制规划。新农村建设刚刚开篇,科学制定规划至关重要。江苏省丹阳市在实践中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镇各村的特点,做好分类指导。
发展生产,着力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必须有足够的财力作保证。丹阳市立足产业优势,积极打造工贸城市,推动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培育规模企业,壮大各类专业市场,走市场和产业联动的发展之路。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同时,把致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民创业。通过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群众的致富欲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惠及农民。
开拓思路,做好土地文章。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思路,做好土地文章。一是让土地流动起来。在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让用地机制活起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办法和机制。三是有效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积极完善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促进和谐,塑造农村新形象。在环境方面,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近年来,丹阳市大力实施“清洁家园、田园、河道”的农村三清工程,全面整治镇村环境,推进城乡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在文化方面,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和谐。丹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南朝齐梁文化特色,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誉,农村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展示镇村个性。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提升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把精神文明创建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打造一批文明示范村。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法律下乡活动,完善农村文体活动服务网络,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发展。
创新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树好“标杆”。抓好“强基工程”,重点创建一批五好村支部,安排“双强型支部”与非“双强型支部”结对,形成模范变示范、先进带后进的工作格局。二是用好“村官”。把好“入口关”,在农村优秀青年、知识群体、技术人才、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等人群中选拔培养村级两委班子成员;把好“培训关”,实施3年培训规划,对各村干部进行全面轮训。三是建好“公开栏”。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