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委员。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于耄耋之年“请辞”光环罩定的三顶桂冠,唯其如日中天,唯其业已96高寿,几乎没人会否认,季老此举属情动于中、形发于外的真意表达。
季老的佛学成就几乎家喻户晓,佛教的精髓原罪是私欲,个人如若对人生进行快乐寻求,只有当灵魂从这种私欲原罪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至善重生。可见,季老的荣誉“请辞”,其实就是一种“自省修身而臻善”的自我实现行为,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完善诉求。比照当今不乏沽名钓誉的“伪学术成果”、“伪学历风”、“帮闲文棍”等学人与学术行为,季老在荣誉“请辞”中彰显出来的崇高学养与大度宽容,无疑较之差离万儿八千里。
季老曾这样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啊!季老的如此朴实真言,无疑与《道德经》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完满才是人生”所表达的彻悟与豁达,与其说是“不完满求和谐”,不如说是“不完满求至善”。季老对荣誉“请辞”行为之可贵,在于对浸泡荣誉光环的学养泡沫深恶痛绝,在于对治学态度的严谨与苛刻般自律。于常人狠命追之而难逮的世俗荣誉,在季老这里竟皆“泡沫化”,其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格光辉,不知要让多少“黄禹锡们”汗颜而无地!
当然,季老的荣誉“请辞”需要付出的,除了超凡脱俗的勇气外,更需智者对名利场的彻悟感知。一言以蔽之,季羡林的“不完满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完满人生。
(文/张少华) [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