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火车站广场。夜晚的顺城巷一角。正在建设中的浐灞广运潭一角。
文/记者朱玲 图/记者刘珂
说说咱们身边的变化
提起西安这五年的变化,每位市民都能说出很多。脚下的路,眼前的景,呼吸的空气……点点滴滴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让你触手可及。
镜头中西安的
古色越来越浓
“其实,我本来不太喜欢拍新建的建筑,但是那天在大唐芙蓉园内,当一阵微风拂过柳叶,碧波涟漪远远地衬着紫云楼,恍如穿行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隧道中。”因印象西安的一组照片而闻名的黄强,一有闲暇时间,依然会拿起相机,走上街头。从自己相机小小的取景框里,他发现,“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西安的古都味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了”。
西安正在逐步恢复着自己独有的韵味。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古城墙连接了起来,并且已经不再孤独。站在13.7公里的明城墙之上,向内望,顺城巷已经全部打通,旁边的建筑也告别了过去的乱搭乱建、脏乱不堪,古色古香的青石路和雄伟的西安城墙、特色的仿古民居和谐交融。向外看,碧绿的树林之间,护城河水若隐若现,环城公园里的老人孩子显得十分悠闲,远远地飘来阵阵秦腔,曲调时而直泻千里,时而委婉悠长。城墙、城河、环城公园、顺城巷构成了西安独一无二的景观。
2006年10月,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上,一场名为“人文奥运·盛典西安”的大型文化活动隆重上演。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最有分量的历史遗迹,最受关注的演出主题,最恢弘的表演舞台,最知名的演职人员……所有“最高级”的因素集于一身,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并取得了空前成功。同时,ICOMOS国际保护中心又在大明宫遗址上盛大揭牌,来自1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官员齐聚西安,共商推广、实践如何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共同保护的《西安宣言》。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荣耀、今日西安的朝气与活力、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彰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西安文化的一次积极探索。
城东,正在建设的浐灞生态区里,始建于唐朝天宝初年的广运潭正逐步恢复往日的风采。与浐灞三角洲隔灞河相望,就会看到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广运潭生态景观区。曾经的沙坑变害为景,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层层相连,区内河道纵横,水面蜿蜒曲折。大片的生态湿地上万鸟翔集。项目建成后,西安市东北部形成万亩水域,万亩绿地,数十湖泊,形态各异,成为西部第一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的开篇之作,计划投资60亿元的顺城巷改造尚未结束。而更多的项目已经接踵而至。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西安的城市复兴计划紧紧抓住了历史文化的精髓,却又没有脱离现实与生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设,未来的西安必将是古韵新姿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出租车用上了自产的比亚迪
下班的小李挡上了一辆看上去挺气派的出租车,坐上去比捷达、富康都宽敞舒适。
“这是什么车?”小李问。“比亚迪F3,咱西安产的。”司机文师傅答道。“车挺贵吧?”
“哪里,车不贵,才8万,跑起来还挺不错。现在西安好多出租车都用上了比亚迪,这车卖的好得很,好像一上市在全国销量就是第一,听说现在就是拿着条子去买比亚迪,也要排队呢。”文师傅一副知道内情的样子,话里满是对自己这辆车的自豪。
比亚迪F3型轿车是在西安诞生、拥有自主品牌的中级车,2005年4月16日在西安汽车生产基地正式下线。从此比亚迪汽车公司就代表着西安汽车产业踏入国际、国内汽车巨鳄激烈争夺的中国车市。第一次出手就如晴空一鹤排云直上:截至2006年1月9日,仅准予上市的六省市销售情况统计,比亚迪F3的订销量已经突破22000单,虽然生产线每4.5分钟就能生产一辆车,但依然供不应求,在山东竟然出现了消费者向比亚迪F3销售商主动要求加价提车的火爆场面。专家认为:比亚迪上市以来已逐步成为中级车市的新势力,市场表现已经足以证明自主创新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车市确实是大有可为,也可以像合资品牌车型那样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西安创造的自主品牌汽车“比亚迪F3”,在百舸争渡的中国车市中为民族汽车工业争得了荣耀和一席之地,更为中国西北汽车工业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随着比亚迪在西安落户,美国伊顿公司、ARC公司及法士特、欧舒特等企业纷纷进入西安高新区与比亚迪比邻而居,到2005年,短短两年时间内,西安高新区就新设立汽车类企业26家,囊括了零部件加工、总成制造、整车装配以及数十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企业,形成了从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到销售服务完整的产业布局,聚集了数百亿计的汽车产业产能,占陕西汽车产能的绝大部分份额。
与比亚迪相似,在经济开发区泾渭工业园,随着陕汽经开区商用车产业园的建设,以重型汽车制造为龙头,汽车齿轮、轮胎、灯具等多家配套企业也落户这里,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一座重型汽车城规模初具。而美光科技、康明斯集团、香港瑞安集团、伊顿公司、可口可乐、通用汽车、西门子、海德鲁、太古集团、三菱、日立、沃尔沃、ABB、富士通、东芝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西安,也将发挥自己的龙头带动作用,吸引其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把目光投向古城。
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我市的经济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50.0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41美元,财政总收入236.97亿元。经济增长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905元和3809元,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住新房让我晚年享福了
75岁的李秋荣老人虽说在外过渡了几年,但终于回迁住上了设施齐全的单元房。在三室一厅、水电齐全的小区里,老人显得特别激动:“以前在永乐路住的是低洼地带的平房,一下雨,水就进了屋,没有厕所,没有水管,特别不方便。拆迁安置后给了4套房,每套都是80多平方米,布局都是三室一厅,真是太好了。感谢政府,让我晚年也享福了!”
拆迁安置向来是城市建设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更何况是积累了十多年的老问题。但因为它关系着群众的生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于是,全力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被列为新一届政府头号大事。在半截巷长泰商城居民安置楼居住的薛灵芝老人现在还对2003年春节念念不忘,在外漂泊8年之久的她终于得到回迁,住进了亮亮堂堂的单元房。2004年“五一”这天,张先生在风雷巷新居为儿子接回了新媳妇。张先生说这都是政府回迁力度大,使他早日结束居无定所之苦,有了满意的住所。
从2002年到现在,几年间,仅市“处安办”接待来访群众上万次,协调督办遗留问题236件,办结率100%,督促项目单位发放过渡费5000多万元。如今我市已基本解决了7836户拆迁居民的安置问题,让广大居民安居乐业。2002年4月13日,市政府对全市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如期兑现。
为了防止出现新的房屋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新的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实施细则随之制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拆迁单位进行多重制约。莲湖区在拆迁过程中还采取了未拆迁先安置的新举措,拆迁百姓终于能够高高兴兴按期回家了。
保洁员工资涨了,全市保洁员的月工资提高到490元,比过去增加了130多元,一些有条件的街办还将保洁员的工资涨到了550元。
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也从政策上给予了保障,符合条件的还享受学费减免;低保家庭子女当年考上大学给予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被征地农民被纳入了社保;城三区一些特困低保家庭享受了医疗救助。今年1月起,全市全面推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13个区县的16.4万低保对象都将被纳入城市医疗救助范围。2006年政府投资建设的200多套廉租房,已经公示了第一批租户名单,让低收入家庭住得起房。
除了对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心,政府并没有忘记让普通市民生活得更幸福。2006年7月15日起,包括兴庆宫公园在内的全市47个公益性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公园”真正具备了“公共”的含义。大量公共厕所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如厕,就连出租车司机也有84个免费停车的公厕了。在市委书记的关注下,中小学生终于可以8点到校了,孩子们有了充足的睡眠,家长们也不再为自己送孩子上学与自己上班的时间差而感到无奈了。
……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举措,让市民们多了一张又一张充满“幸福感”的笑脸,它的后面,则是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座城市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火车站广场30天大变样
“这是西安火车站吗?”刚刚从广州出差回来的乔先生拉着行李站在火车站广场上,有点儿犯晕。
出差前还有的那些栏杆已经不见了踪迹,以往混乱、破旧的各种围栏和临时棚亭已被全部拆除,广场看着宽敞多了,明亮的灯光下,显得大气、整洁,走起来也方便了不少。
虽然在出差前,他也在媒体上看到过火车站广场开始整治的消息,但是乔先生并没把这当回事儿。这几年,说起火车站广场也整治过不少次,可要说大的改观,这次可是头一遭。“多少年来,火车站从没有这么漂亮过!”乔先生激动地说,“看来只要政府下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2006年12月1日,由火车站广场管委会牵头,工商、物价、公安等16个部门500余人对火车站广场及周边地区的新一轮整治拉开序幕。
以车站广场的“托”、“乱”、“差”、“脏”为整治重点,已建成73年的西安火车站,在短短30天的时间里发生着惊人的变化:15日广场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19日市出租车汽车二场提前完成了搬迁任务;20日广场西桥头占道15年的棚亭被拆;22日存在了20年的420米长的围栏消失踪影,并改用警示黄线来实施功能分隔;26日火车站段城墙点亮,座椅、指示牌等设施全新设置,旅客服务中心为市民群众和八方游客提供报警、举报、问询等便民服务,让旅客在这里“不犯晕、不挨晒,渴不着,也累不着”……一个大气、整洁、亮丽的新火车站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所有人眼前为之一亮。
而且,这一切让乔先生惊讶的改变仅仅是一个开始,正在修订完善中的西安火车站中、长期整治规划,从停车、交通、公共设施、环境四大方面勾画了西安火车站未来蓝图。火车站广场将彻底告别“破旧、凌乱”面貌,以整洁、有序、大气、“古韵新姿交相辉映”的新风貌,成为古城西安闪亮的“第一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其实,火车站的改变虽然令人吃惊,但也在预料之中。
现在前往美丽的雁塔北广场休闲的市民,还有多少人能想起大雁塔周边在两年前是什么样呢。孤零零的一座古塔与周边的春晓园、蔷薇园、盆景园,被低矮的民房和风格各异的建筑环绕着,割裂着。景致混乱、人车混流、环境脏乱,让大雁塔难睹真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想起西安大街小巷都在摆摊设点的时光?如今,不仅占道经营取缔了,而且让人们诟病多年的“市容”也被全新亮相的“城管”所取代,文明执法和人性化执法的新形象成了古城西安的新亮点。
二环公交成了市民观光专列
在西安的首条环形公交线路———二环环形公交线上,总能看到不少老人,赵师傅老两口就是这里的常客。
赵师傅家住文艺路,今年70多岁,因为身体的原因,好多年都没有转过整个西安市了。一听说有了环线公交,他专门让老伴陪着他坐坐,转转二环,看看西安的新变化。“那是二环公交开通的第一天,好多人一大早就等在站牌下,他们都和我一样,要乘坐二环环线公交车看西安。连司机都说,二环公交都快成了市民观光专列了……”
赵师傅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南二环两边热闹繁华,雁塔路立交一过,就能看到太乙路互通式立交,一环、二环在这里轻松连接,车流一点儿都不打架。走东二环,就像是在楼和楼之间穿梭,一座座分离式立交让路面变成了两层,在赵师傅印象中,这两边楼本来不多,而且都灰头土脸的,没想到东二环现在也这么热闹,这么现代。有了这一座座立交,二环公交走得很快,从文艺路南口到金花路终点站,一会儿就到了。两位老人嫌只坐了一半路程,看了一半西安的变化,没有看够,于是,他们两人又从金花路乘坐2号线再转了一遍。在赵师傅记忆里一片荒芜的北郊现在也是成片成片的住宅和大型的各类市场,热闹得很。转了这头一遭,赵师傅满怀感慨:“西安的变化真大,以后有机会,我还要乘坐二环环线公交车逛西安!”
后来,赵师傅还在晚上坐过二环环线公交。“晚上西安比白天还漂亮,以前除了南郊到处都黑乎乎的,现在走到哪儿都灯火辉煌,桥也亮了,两边儿也亮了,简直就跟画儿一样。”
“听说,三环现在也通了,路比二环的还宽,桥比二环的还漂亮,哪天我们也要去转转看看。”赵师傅说,“我现在就盼着地铁赶快修好,让我能跑得更远,转得更远。”
2001年,西安的城建投资规模还仅仅是16亿元。此后的5年,从2002年的23亿元到2003年的61亿元,然后是2004年的82亿元,再到2005、2006年的两个100亿元。5年增长5倍多。
赵师傅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数字,但却感受着这个城市无处不在的巨大变化。从自家门前的大街小巷,到他目睹的二环、听到的三环和憧憬的地铁,还有那些方便了自己过街的天桥通道,让自己心旷神怡的广场绿地,越来越方便的水、气、热设施,越来越少的积水点,越来越干净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文明的施工队伍,越来越快的建设速度……我们的城市在改变,不仅仅是容貌,也在内心。
编后:回首2006,回首西安过去的五年,突然间发现百姓称道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值得书写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这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咂摸,都贯穿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信念,正是有着这样的思想,西安才有了这几年的飞跃,才有了让我们自豪的今天和期盼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