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捞局进行出水前准备。图片来源:China Foto Press
巨轮下水泥门甚至没有门?
2006年12月2日中午12点40分,银锄号船东陆惠明在码头上散步,巨轮银锄号停在码头外档,正在接受泥舱的改造,如果顺利,1月份就可以下水作业。忽然,有人忙不迭地跑上码头,告诉陆惠明,“泥舱进水了”。
银锄号是一条专事运输的滚装船,船龄26年。总重15000吨,在轮船里,属于“大块头”。
2006年年初,这条巨轮从印度尼西亚,以近3000万人民币价格买进,打算改装后用于疏浚深水航道。之所以叫“银锄”,一则船是白色的,二则锄头预示着疏浚作业的爽利。
2006年3月4日,银锄号停靠上海港,3月8日进驻小南码头路的瑞科船务公司,开始改装。
2006年11月9日,银锄进坞,安装泥门。
11月底,瑞科的人几次和陆惠明他们商量,要银锄提前下水,空出船坞,因为后面还有4条送修的船等着。
银锄就这样下水了。
当时,船底的十二个泥门已经安装完毕,但液压连接杆还没有装上,也就是说,只有门,没有门闩。
5分钟光景水势已无法控制
11月30日中午11点多钟,银锄号被牵引下水。两天两夜后,银锄开始进水,之后一个小时,它便沉了。
时间无可避免地走到了12月2日中午12点40分。瑞科船务公司12点半开工,当时,船上有30几个船厂工人和11位“银锄”船员。为了沟通的方便,“银锄”的驾驶室就暂时成了改装办公室,陆惠明、周行法还有其他几位大小股东,都在上面办公。陆惠明刚吃完中饭,去码头上遛弯。此时,距离“银锄”下水49小时。
听说“银锄”泥舱漏水,陆惠明三步两步往船上赶,船上的周行法也没闲着,他一面组织工人和船员抽水、关舱门,一面联系岸上的瑞科现场指挥,要求调大功率的水泵过来。这位行船几十年的老法师说,刚开始水流还很小,他没想到船会沉。等陆惠明上了船,也就是5分钟光景,水流就已经顺着整个泥门涌上来,泥门的直径是3米,凭经验判断,陆惠明觉得水势已经无法控制。尽管水泵随即吊上船了,他还是要求船员切断所有电源,然后弃船。
他们都下船之后,眼睁睁看着船一点一点往下沉。陆惠明回忆说,船基本上倾斜了60度,水满了,船自身开始扶正,最后到了现在这样,向江心倾斜11度左右,船才慢慢固定住了。
【悬念】
是谁砍断了保险钢缆?
对于沉船的原因,金色海岸疏浚工程公司的几位大小股东仍有两大疑问。
沉船三天之后,老法师周行法就告诉记者,液压连接杆没有装好,很可能是泥门漏水的直接原因。陆惠明补充说,当时瑞科急于让银锄下水,12个泥门的液压杆都没装好,他们就在泥门边上加了钢板,作为临时保险。可钢板的受力没有经过测量,所以三号泥门的这处钢板漏了水。
周行法还告诉记者,泥舱本身有储备浮力,即便整个泥舱的十二个泥门都打开,船也不会沉。可当时为了操作方便,工人在密封舱和泥舱之间开了一些工艺孔,这些孔,使得水很快从泥舱进到密封舱,船失去了浮力,也就沉了。
此外,陆惠明心里还有个更大的疑问,11月30日银锄号出坞之后,带了缆绳在信和六号上,另外,还有一条保险钢缆系在码头上。可沉船当天,他和船员撤离银锄号之后,陆惠明发现,本来带在岸上的那条保险钢缆没有了。他事后回想,如果那条钢缆还在,船说不定不会沉,至少不会倾斜成60度。他问过现场指挥的船厂负责人,人家说,钢缆应该是砍断的,但是谁砍的不知道。陆惠明觉得,如果到万不得已时,钢缆的确可以砍断,可当时船员还没有完全撤下,缆绳就被砍断了。在庐山船坞边上,陆惠明给记者指了一道斧子砍过的痕迹,他还找到了岸边断了的钢缆。
不过,船东的这些猜测尚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一切结果都要等到银锄号起浮之后才能调查清楚。瑞科船务公司则表示,领导不在,情况不清楚,不接受采访。(作者:晚报记者 李胜南)
[上一页][1][2] |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