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标志景观到底有哪些,东方明珠、老外滩,还是新天地?“90后”高中生袁艺超的回答是:我听见风来自地铁,那是喜欢上海的理由。截至目前,他已在网上贴出了自己“地铁一日游”的98张照片,引起关注。
袁艺超生于1991年,现为长宁区建青实验中学的高一学生。
1月27日,袁艺超从新渔东路、芙蓉江路出发,坐2号线从娄山关路站一路到底。随后,他折回世纪大道站换乘4号线,又是一路到底。二度折回后,换乘3号线,坐满所有站头。
如此地下穿梭整整1天。袁艺超用手机拍了98张风景照,有开往淞虹路的崭新220列车,有旅客的等车表情,还有散落在地的小广告和一些有点脏的车窗。
“每一条地铁的特点都不一样。”袁艺超总结旅游心得:1号线是个“方言宝库”;2号线是位“诗人”,车厢里有诗歌;3号线的车头、扶手是一道“圆弧”;4号线呢,车站小店食物的“香气”,很诱人。
袁艺超将这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贴上了“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论坛。“十多年前,上海有了第一辆地铁。那时,我们刚懂事。之后,这座城市多了2、3、4、5号线,伴随我渐渐长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说。
本报记者全城体验地铁周边风景
地下动脉,很堵,也很美
[1号线] 塞满人的“方言宝库”
“你没事别来南站了,我们买好票了。”昨晚7点多,1号线车厢里,响起苏北话。回头四望,只见一双双思乡的眼睛。
越近火车站,越能听到各种方言:四川话、江西话、安徽话……即使不是春运,1号线也是个“方言宝库”———它串起了上海两大火车站,是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的“交通要道”。
[2号线]一行诗跃然“墙”上
2号线的终点站张江高科站,是很多地铁迷心中的圣地。论坛有活动,必去这里。因为乘客较少,每一列车呼啸而去的震动,都能清晰感受。
若不是袁艺超提醒,我们很难分辨,和1号线比,2号线车厢关门的警报声特别尖锐。睁开眼,一行英国人的诗歌跃然“墙”上:那春天最初的蝴蝶,橘黄而紫红……
[3号线]“圆弧”是特别的名片
一道“圆弧”,是3号线的名片———弧型的车头,弧型的扶手,弧型的门把手。
坐3号线,从江湾镇到江杨北路,窗外,先是一片平屋瓦房,紧接着是三四排崭新的高层住宅。再下去,变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寓。如此视觉上的起起伏伏,构成了一个S型的曲线。[4号线]散发面包香的换乘过道
宝山路站,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使劲嗅,是面包的香甜,掺杂着煎炸食物的鲜辣味。
四周乘客们,不约而同把话题转到了“吃”上,他们彼此问候:“肚皮饿口伐?”“想吃啥?”
专家观点
创意不错,暂无法实现
上海师大旅游学系副主任高峻说,围绕地铁及其周边景点做一篇城市旅游的“新文章”,反映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这个创意不错。事实上,在莫斯科、伦敦,已有类似的设想和规划。“但在目前的上海,地铁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城市交通的运输工具。”他说,首先要保证每天上下班的人流。
高峻说,最好等上海轨道交通全部建成后,人流高峰得到有效分散,“这样,在一个比较舒缓的行车速度下,我们才能从容欣赏地铁及其周围的美景。这一切,要慢慢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