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建在地头
2006年12月31日,笔者在沾化县下河乡青城村看到,村民李胜田正在按照冬枣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简称GAP),对枣树进行冬季清园管理。他把落在地上的枯枝、树叶和杂草集中起来,用火焚烧,然后深埋在地下。
如今植保站的专家不让我们乱施肥用药,要完全按照绿卡规范的标准,在特定时间使用定量的国外允许的低毒农药,还要用有机肥。在冬枣成熟时,要既无虫又无农药残留。“按GAP规范生产的冬枣,病果率在5%以下,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40%—50%,价钱也要高出20%。去年,他这3亩冬枣收入10多万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在一旁的村支部书记王启善说。
“GAP”是沾化冬枣的“生命线”,从一般的冬枣种植户到各级干部都深谙此道。沾化县委书记蔡国华说:“对于沾化来说,冬枣GAP生产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生死存亡之计!GAP解决的是市场准入问题,如果‘通行证’不硬,就会被拒绝于市场大门之外。”
农民热衷“绿皮书”
沾化县的枣农们把《冬枣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称之为“绿皮书”。他们说:“这本书通俗易懂,按照要求操作,就能生产出标准化冬枣,冬枣得病,不打农药不可能,关键是看用什么药,施什么肥,怎样用药。”
“我是亲身遭遇了普通冬枣管理的尴尬。”在枣园,王启善给我们讲了个故事。2003年,广东东莞的一客商来收购冬枣。当王启善把看上去最好的冬枣给人家品尝时,客商却拿出个仪器进行检测。结果农药残留超标,人家拒绝收购,他只好把枣拿到市场上贱卖。
当年10月,县里印发了《冬枣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枣农严格按照GAP标准生产冬枣。刚开始,人们对规范不屑一顾,嫌技术繁杂,不容易掌握,而传统方法来得简单,懒汉管理更舒服。结果,同是冬枣却卖出了两样价。这本书成了枣农们的香饽饽。
拆了“篱笆”又建“篱笆”
种植大户们从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冬枣卖不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经设起“篱笆”,防止外来客户抢购冬枣。如今这层篱笆已经被拆除,但是他们种植的冬枣要走出枣园,却又要通过一道道他们自己设的“篱笆”,这道篱笆就是遍布沾化县的冬枣无公害检测网络。
走进县农产品无公害冬枣质量检测中心,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分光光度计等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应有尽有,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检测桌上摆放着一溜儿标有标签的盘子,盘子里盛放着农户送来检测的土质样品。检测室主任马兰泽说:“全县400多个村的土壤抽查样品的合格率在95.3%以上。”为了完善沾化冬枣检测网络,沾化已投入了600万元资金。
据统计,2006年沾化县种植冬枣收入过万元的有3万余户,收入过10万元的587户。沾化50万亩冬枣产量达2.5亿公斤,产值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全县农民冬枣收入人均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