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累计栽桑6000万株,折合桑园面积10万亩,年养蚕逾4万张,仅此一项农民年创收2800万元——白河县“蚕龙”腾飞,蚕桑产业链初具雏形,成为陕南重点蚕桑产业基地县之一。
100个单位参与帮建,22个部门带头示范,62名县乡领导一线抓点,2006年新建高效密植桑园1.7万亩——白河县在浩瀚如潮的绿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又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
抓引导服务体现政府作为
白河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兴桑养蚕,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去年,该县借助“东桑西移”的历史发展机遇,组织干部到广西、四川、湖北等地考察学习蚕桑建设情况,县上6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了《关于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全县蚕桑发种量、蚕茧产量、养蚕收入“三个翻一番”,养蚕10万张,产茧35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1.5亿元的发展目标。
决策一定,号角吹响。县级领导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抓点示范。作为牵头部门的县林业局,从局长、副局长到一般干部倾全力推动,抽出31名技术干部深入一线,指导群众规范化开垦整地,一呆就是50多天,吃住在工地。县上拿出100万财政资金,农行、信合部门投放1000万元支农贷款。财政、城建等22个部门由主要领导带队,进驻示范村,层层组织发动,引导群众改变购苗后粗放栽植的状况,先开挖标准带,施足底肥,回填熟土后,再购苗精细栽植,减少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出台奖励政策,发展3亩以上的每亩奖励50元,1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100元,鼓励群众在好田好地连片建桑园。
抓科技推广提高生产效益
为提高蚕桑科技化水平,县上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思路,在全县12个乡镇70多个村,突出发展优质丰产杂交密植桑园。针对全县3万多亩老劣桑园的现状,采用垦复施肥、春伐扶壮、刷白除虫、嫁接改良等办法,加大老劣桑园改造力度。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新建标准化桑园4万亩,每年改造低产桑园1万亩。
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养蚕习惯,认真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加快蚕室建设,计划每年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蚕室2000间。加强养蚕技术培训,以县委党校和乡镇农业技校为主,村培训阵地和电教手段为辅,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干部、蚕技人员和广大蚕农2万人次,努力使每一个养蚕户有1人能熟练掌握蚕桑先进实用技术。今年该县养蚕平均张产达到57斤,较以前总体增长了近10斤,产茧230万斤,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成为农民创收最多的单项产业。
抓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腾飞
白河县总结多年发展农村产业的经验,坚持把蚕桑工作重点放在延长产业链条上,把组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招商引资,汉中城固张骞缫丝厂投资1000多万元,在白河县新建1个年产白丝200吨的缫丝厂,目前已建成试产。县上要求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格局,最大限度地为蚕农提供包括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蚕茧销售在内的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情。
同时,县上将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依托农村经济能人、养蚕大户和基层供销社,成功组建了白河县蚕桑专业合作总社,15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专业合作社,48%的村建起了蚕桑协会,入社社员2100余人。
(本报通讯员 柯昌斌 王海波 本报记者 王天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