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主题论坛:《粤企外迁》
丁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博士
自主创新是有风险的,哪怕只是模仿性创新。如果说今天的企业在日子好过时没有足够的动力创新,那么,当企业真正迈入价格竞争的死胡同时,常常已经没有能力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动力的两难问题。
自主创新重大战略的提出已有多时,但实际效果并不让人满意,问题主要出在企业身上,全省约50万家各类企业,真正投身于自主创新的数量目前并不多。当然,对规模以上企业三分之二的外源型企业,我们无法作出苛求,这些重心在外的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并不在广东,当总部发展战略与地区发展战略不相吻合时,企业只能服从总部战略。问题出在大量的内源型企业,包括众多的国有与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号角吹响后仍有不少企业按兵不动,这是让人焦虑的事,此种现象亟需改变。
自主创新并非政府的意志可以决定,在一定意义上,自主创新决定广东未来的发展后劲与竞争力。2006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超过3500美元,换言之,广东仍然处在工业化阶段,但已经告别了纯粹用汗水创造财富的工业化初期,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工业化中期。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广东通过率先开放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廉价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取得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那么,到了工业化中期,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很难继续行之有效,伴随比较优势的逐渐失去,广东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正如M·波特先生所言,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间是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有的只是企业发展的陷阱。前期流行的《蓝海战略》试图在比较优势不足、自主创新难成的条件下另僻蹊径,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倡导所谓蓝海战略,其实质或者用传统的技术与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或者在传统的市场上打造新的技术与产品,从根本上说蓝海战略并没有摆脱M·波特的竞争逻辑。
在经历多年激烈的价格战以后,市场本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红海”现象并未出现,即使在人力成本刚性上升、能源价格普遍上涨、土地租金持续上扬的情况下,人们担心的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现象也没有必然发生,更富有戏剧性的是,最近北京权威机构研究发现,中国的企业经济效益在全球是最好的,税后资本回报率高达10%,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这有可能让人产生幻觉,企业不搞自主创新同样可以活得很滋润,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可以让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比较优势逐渐失去时广东的企业并不急于从事自主创新是有足够理由的,经过研究发现,支撑企业在比较优势趋弱时继续走粗放型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企业已经学会了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将私人成本最大程度地社会化,如果我们的企业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将应当缴纳的社保费用、将过分廉价的人力成本在今天的利润中扣除,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下降。因此,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首先来自社会与政府的过分宽容,这种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宽容是要社会付出沉重代价的。
自主创新是有风险的,哪怕只是模仿性创新。如果说今天的企业在日子好过时没有足够的动力创新,那么,当企业真正迈入价格竞争的死胡同时,常常已经没有能力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动力的两难问题。要让企业走出创新的进退维谷,关键是改变企业对自身长远利益关心的缺乏。
自主创新会让企业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险,“投入在今天,收益在未来”的发展道路,对于许多急功近利的企业家与投资者来说,是很不习惯做的事。在更深层次上说,创新型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发展机制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的现代企业制度更适合的是创新型企业而不是传统的价格竞争型企业,这种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有效分解创新型企业的风险而不是对相关利益主体的激励,由此推断,一些在工业化初期表现出强大生存能力的家族制企业,是不太适合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企业制度与机制的羁绊同样是严重影响广东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原因。
因此,广东企业,特别是大量内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如预期的那么高涨是有原因的,这不是政府靠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够解决。除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制度,避免企业私人成本社会化外,积极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关键,在这方面日本当年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日本当年的做法之一是由政府出资组织各类非盈利性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让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认清形势,如果不未雨绸缪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企业只能自取绝路。同时,规划帮助企业在自身的优势与产业发展趋势的结合上下功夫,为企业寻找自主创新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应当看到,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及市场需求的变动上,企业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政府拥有丰富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帮助,实践证明,日本政府的上述做法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犹豫与观望。
企业无疑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但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企业独家的事,在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经济转型中,包括政府在内的每个主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