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1
没想到大盘蓝筹股那么牛
随着机构队伍的空前壮大,在过去的一年里,大盘蓝筹股成为最主流的投资品种。而此前,主要投资热点集中在科技、小盘和重组等局部区域,大盘股基本上处于投资误区,总体上很难有上乘表现。
最典型的是上市时曾跌破发行价的中国石化,从去年年初的不足5元涨到最高11.39元,加上股改的10送2.8股,涨幅近200%,远跑赢大盘。其他如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股以及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股票等传统弱势群体均有上佳表现,中小投资者的恐大心理导致其未能充分把握这一重大市场机会。
教训2
业绩挖掘欠精准
机构投资者更注重市场调研,善于业绩挖掘是使其成为投资赢家的秘密武器。机构云集的有色金属股和表现最为抢眼的白酒股,其龙头品种的业绩均有惊人的增幅。如股价一年涨10倍的泸州老窖,2006年利润增长了600%。同样,股价升幅达十倍的弛宏锌锗也被成功挖掘,其业绩增幅700%。
普通投资者显然在这方面具有劣势。机构投资者能够精准发掘业绩股,除具有专业人才外,更主要的是其在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沟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预知业绩牌,股价自然在掌控中。
教训3
不再“见光死”
几乎每一只大牛股,基金公司和券商等机构直接出现在其大股东的名单里,而且公开持有股票量相当可观,筹码集中度较高。而在以前,出现的机构名单和持股量都相对少得多,而且常常是“见光死”。
目前,“见光死”的现象已属少见。研究发现,这些机构之间很多是相互关联的,类似一致行动。这种不公开的结盟对筹码锁定很有帮助,显然能让牛股走得更远,比如基金管理人在发行新基金时可能倾向于购买这类股票,以使原有基金获益,如此反复,股价便可循环上推。但由于筹码过度集中,此种操作可能导致一致行动者面临流动性风险,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股票崩盘。
教训4
没想到牛股太牛
如果你还把翻倍当成牛股一个重要指标的话,你的投资理念显然落伍了,这是狗年很多老投资者难以获得高回报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像泸州老窖这样一年涨10倍的股票是牛股中的翘楚,那么涨3倍至5倍的股票数则需要投资者数一阵子了。
强者恒强,水涨船高,打破获利回吐的大众思维是机构投资者新的操作策略,这显然让刚刚从漫漫熊市走出来的中小投资者难以适应。普通投资者的恐高心理成就了机构投资者,也成就了大牛股。以上述的泸州老窖为例,很多3元多购买的投资者在5元之前就已经获利了结了,捂股到10元以上的已经凤毛麟角。而少数激进的投资者也只是频繁地做短差,总体获利有限。
教训5
“板块轮换效应”失灵
板块轮动曾经是内地股市投资的金科玉律和老股民的心得,尤其在牛市中更是如此。但狗年是个结构性的牛市,很多类股票没有大动作,没有轮涨。所以,在指数高企的光环下,不少股票仍处低位,这些投资者去年的业绩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去年全年的牛市中,市场的主要机会就存在于有限的几类股票中,绝大多数的股票只能说是表现平平。
教训6
增发不再受冷遇
增发,尤其是高价增发受到主流资金的热捧,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增发一度是圈钱的代名词,无论是机构还是中小投资者,在以往都会极力回避,该消息通常会使股价一蹶不振。这种状况在狗年被惊天逆转。完成股改之后,大股东的股票处于可流通状态,加之监管不断完善,大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增发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基本面,如机构重仓的沪东重机,公布增发消息后,直接连续涨停,股价翻了一倍多。从二级市场的角度看,高价增发相当于有新资金参与高位锁定筹码,对持股成本较低的老股东有利,而参与增发的新股东或与老股东有关联,或是超级流动资本过剩者,如机构云集的中信证券,在高价增发后上涨近一倍。
当然,高价增发对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快报综合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