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增强实力体制改革增强活力自主创新增强内力扩大开放增强外力和谐发展增强合力
本报讯“十一五”开局之年,哈尔滨市传来捷报———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4亿元,不仅稳占全省的1/3,而且比2000年翻了一番。
结构调整,增强实力。2000年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经过6年努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3∶31.2∶49.5调整为2006年的14.9∶36.8∶48.3。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9.5亿元,机械、食品、医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1%。哈药集团、光宇集团、空调股份、松江铜业等企业的利润总额,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9亿元。粮食产量达到98.7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增加值1011亿元。零售业形成多个新商圈,布局得到优化,业态趋于多样,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跻身全国旅游城市竞争力前20名。
体制改革,增强活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8.2%。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任务,改制企业1726户,完成职工并轨32.8万人,转让国有资产收益38.6亿元。继哈啤、哈药实施资产重组后,量具刃具集团又成功并购德国凯狮公司,哈尔滨水泵厂产权转让项目被评为全国“产权交易最佳策划奖”。农村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负担仅19.2元,比上年减少3.8元,是该市历史上农民负担最轻的一年。
自主创新,增强内力。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哈尔滨市“十五”期间共取得科技成果4733项,申请专利12607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2.2%。2006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3%。落实科技经费1亿元,下达198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3.64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740件,同比增长6%;专利授权量达到1846件,同比增长30.1%。经过几年发展,哈尔滨市大型骨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加强,机电设备、飞机等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哈飞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据统计,哈尔滨市2006年有41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位居东北城市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技术合同交易额13.64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六。
扩大开放,增强外力。在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的基础上,2006年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引进国内资金155.3亿元,世界500强企业在哈市投资项目达到20个。2006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27.7亿美元。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依次成为哈市前五大贸易伙伴国,2006年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5.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7%。
和谐发展,增强合力。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知荣明耻、信守公德、共建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开展了“感动哈尔滨”人物、“十佳公仆”、“哈尔滨十大名片”评选等宣传活动,一批文化场馆相继落成并对社会开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6年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颇多。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5元;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7平方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86%、88%和73%。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112个省级贫困村整体脱贫。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哈尔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