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为监管真空补位
我国对防火墙、网关、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管理比较严格,央行有相应的管理、批准、认证、检查标准;对密码产品更加严格,必须经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认证。
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CNITSEC)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代表国家开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工作的职能机构。但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并非强制性认证机构,只是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产品安全认证和测评,而且仅限于防火墙等内容,至于软件是否存在后门、谍件等,中心不具备检测能力。而由央行牵头、交通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共同建设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也仅是为网上银行等提供第三方验证服务。
唐棣华说,路透、彭博等平台的营销非常深入,国内没有部门管,没有强制的申报、审查程序,用户也没被告知任何注意事项,想用什么系统就可以用,觉得顺理成章。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信息部经理吴燕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监管条例,美国对欧洲的机构进入还有一定的限制。“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机构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业务开展情况有所掌握,出台相关管理条例,规范其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这是最起码的。”
对境外金融服务机构在华活动进行立法监管刻不容缓,业内专家建议,应从经营设限、信息管制、授权发布等多层面进行规范。
经营设限。吴燕认为首先应将这些机构划为金融服务商门类,由专门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并参照国际金融界的惯例,对其在华经营活动作出相关限制要求,如规定可以服务什么机构、可以开展什么业务,甚至对其雇佣人数、发展规模都应作出限制。
信息管制。监管部门有权要求境外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所有境内客户在其平台交易的数据。
授权发布。杨健说,中国应培育自己的品牌发布者和信息垄断经营者,如银行拆借利率、上交所公告等信息,完全可以立法授权国内的信息权威机构进行特许独家经营,让国内机构享有信息发布的优先权。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
构建自主开发的孵化机制
用户非常希望国内有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产品。张振鹏说:“跟国外的供应商谈判,价格太昂贵,没有还价余地。”
全球金融信息市场规模在80亿英镑(约人民币1200亿元)左右,金融信息产业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受访的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为防止过度依赖国外系统平台和信息技术,必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信息产品。
培训当先。杭州恒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柴科平指出,我国建立相关的金融数据库,优于部分境外机构使用的数据流,从技术上而言,是完全可以赶超他们的。然而,软件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需求的了解,而这恰好是国内软件的最大软肋。
构建平台。宁家骏认为,应整合各金融机构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力量,组成统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效率地组织相关科研单位的软件集成,大规模地开发软件产品,并以此带动相关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同时在确保国家机密的条件下,协调各行政部门拆除人为设置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
技术买断。上海金融学院教授朱文生认为,为避免重复建设和缩短研发周期,对于一些市场反映好、国内又开发不了的软件,或者是自主开发成本过于昂贵的,就可以采取与国外有经验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模式,或可考虑技术买断的方式采购。也就是说,坚持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并且在相关合同中约定核心技术在买断方,买断方可参与核心技术的建设等内容。
启动专业人才培育工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美国众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开始从事金融工程研究,西方报道称之为“火箭科学家向华尔街的大规模转移”。因而这批高端精英人才在给客户提供金融信息产品方面已发展到“量体裁衣”的程度。然而,目前国内金融行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最突出的“卡脖子”问题。
吴燕告诉记者,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与路透合作之前,也曾请国内软件开发公司来设计。可由于他们对金融产品非常不熟悉,无法满足实际运作的需求,而路透不仅能提供最适用的软件,还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出现疑难问题还可把全球专家调用过来,最后外汇交易中心不得不选择了与路透的合作。
金融信息产业需要IT和金融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而且金融专业的学生多数从文科中招生,不少教师也是文科背景,缺乏数理基础的训练,金融研究机构也缺乏理工科人才的参与。
杨健指出,金融信息产业涉及的新产品、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非常庞杂,没有一支国家级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自主研发的步伐难以加快,国内金融机构深度依赖境外金融服务的现状就难以改变。国家应迅速启动相关人才培育工程,如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并对国内的科研专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提高等。
[上一页][1][2] |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