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本报中山讯(记者王锋摄影报道)中山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展品竟然是一封封民间书信。昨天,记者现场看到,书信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一封封手写的信件令人珍惜回味。
据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透露,中山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民间书信博物馆”,保护有价值的信件。郑集思表示,民间书信记载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轨迹,凝聚着人们的真挚情感,收集信件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征集300多封书信
前段时间,中山市举办民间书信征集活动,总共征集了300多封民间书信。此次中山市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展出了其中的29封民间书信,都经过了主办方精心挑选。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次展览的民间书信中,不乏历史价值的精品,包括孙中山、宋庆龄、李淑一、卢天骄、方成、阮章竞等名人的书信。
该次书信展览举办期间,我国首位女邮票设计家卢天骄专门为展览设计了特色首日封。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七八件目前已淘汰的邮政用品等。
孙中山家书表达深情
此次中山民间书信征集展览活动中,一封封名人书信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包括一封由孙中山先生写给女儿的家书,字里行间透出了深厚的父女之情。
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流亡国外,到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16年间,他与家人相聚时间不足两载,其间,孙中山写下了这封信,信中问候了家人平安。
还有一封信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书,这是1914年10月27日孙中山写给居住在澳门的卢夫人的信件。从该封信件中可以读出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的奔波忙碌。
展出书信内容包括情书
记者昨天在现场了解到,该次展出的29封信时间跨度大,既有现代的,也有近代的;书信内容除了亲人间的嘘寒问暖,还有情侣间的鸿雁传书和朋友间的友谊共勉。
该次展览,除了名人书信外,多封书信都是中山普通市民的家书。现场展览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体会书信中的浓浓深情,回忆昔日的旧时光。
中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阿杰介绍,春节期间,前来参观书信展的中山市民很多,包括学生和老人,很多市民都是一家老小齐来参观。该次展览举办至4月9日。
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张潮表示,这批展出的书信对深入了解中山过去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拟建民间书信博物馆
郑集思表示,中山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建设民间书信博物馆。
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重大的史实就是靠书信来确认的;若干年以后,这些信件都会凸显其文化价值,成为很重要的东西。而民间书信博物馆的馆藏不仅仅是书信,还可以包括竹简、封泥、蜡印、糨糊、文房四宝等等与书信相关的物品。
希望社会各界能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书信,以及相关邮品,支持未来书信博物馆的建设。
折射出的现状:市民越来越少手写信件
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张潮表示,许多书信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家书是亲人朋友之间的通信,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它比某些史料的可信度还要高。各个历史时期的家书,为后人全面认识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中山举办的该次书信征集活动,许多市民搜寻自家的旧书信,结果发现,众多饱蘸亲情,记录了过去历史的书信,都已经因为潮湿、虫蛀等原因而毁坏。
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认为,市民过去的家书等老旧物品因为保管不善等原因,逐渐毁坏消亡,保留这些藏品,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时代的发展过程。
各方声音:书信会消亡吗?
正方:书信有独特魅力,不会消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争院长认为,此次民间书信在中山市博物馆展览,以及今后中山将建“民间书信博物馆”,恰恰说明了书信不会消亡。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我们通过书信交流越来越少,大家都愿意打电话、上QQ。但是,这些现代化的交流方式虽然方便快捷,却缺乏个性,无法保存交流内容,几年之后,我们再回忆当时的交流情景,会发现没有任何记载,一片茫然。”
“而相比之下,书信就有了独特的魅力,书信只要妥善保管,能够留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翻阅旧书信,还可以回忆起昔日的温馨往事。”“现在越来越少人写信,书信却不可能消亡,相反,我们会越来越珍惜书信的独特魅力,逐步走上书信文化的回归。”
中山市民卢成升告诉记者,年龄越大,对书信的感觉就越强。写信的感觉特别温馨,收到朋友的一封信,也会感觉非常温暖。
在中山打工的齐涵则告诉记者“我们老家都没有网络,打电话太贵,写信虽然慢点,但是花费少,家里父母都给我写信,我也经常回信。”
反方:写信寄信太麻烦,必然消亡
家住中山市区的刘小青认为,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书信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写信没有效率,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且现代人越来越浮躁,静下心来写信越来越难。”
中山籍大学生陈东在中山上了三年大学,还不知道学校的邮编,“我一般是通过电话、网络和家里联系,写信太麻烦了,虽然书信邮资低廉,但寄信要花好几天,太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