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5家卖场全线告亏北京7家卖场运营正常
自1995年开出北京国展店以来,家乐福已在中国33个城市开出了90多家大卖场。
家乐福的管理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遭遇不少障碍,并导致其管理的执行能力也打了折扣。
家乐福在中国的合作方大多都成为其连接当地政府和市场的纽带,尽管这种作用目前已不甚重要。
日前,在广州市连锁经营座谈会上,广百集团董事长荀振英公开宣称,与家乐福的合作,广百非但在经济上没有获利,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未能学到外资的先进经验。而且,广州的5家卖场目前仍在亏损。因此,广百要求将其现持有的25%的股份减至5%并按照当时的股价平进平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种推测纷至沓来。广州家乐福5家卖场竟会全线告亏?一段看上去很美的“跨国姻缘”真要就此告吹吗?
五载姻缘貌合神离
广百与家乐福的这段“跨国姻缘”,还需追溯到2002年。声声祝福之下,家广超市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中,家乐福持有55%的股份,广百则占有25%,而台湾统一集团和万盛各占10%。这段姻缘,曾被当作广州推行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试点工作的里程碑之一。
然而事与愿违。据悉,由于家乐福采用全独立管理方式,广百无法参与管理运作,只输出资金。同时双方对是否加入同业态限制条款存在争议。所以2002年,广州家乐福仅开出一家门店,而直到2004年,才见第二家门店开张。
截止到目前,广百与家乐福已合作开了5家店。依照合同,家乐福在广州开店,需事先征得股东广百的同意。因此,广州的家乐福第6家店“难产”。对此,荀振英曾做出回应:外资资金雄厚,国内的国有企业难与之相比,合资最迟5年内就要看到利润,而合作公司成立至今已有5年,却还是一直亏损。广百希望养好现有的店铺再考虑开新店。
家乐福对此有不同的声音。家乐福华南区负责人称,大卖场的盈利需要时间和规模来支撑,而家乐福与广百的合作虽然始于2002年,但大部分门店是2005-2006年才开的,现在还处于培育期,没有盈利是可以理解的。其高层表示,家乐福在广州只要开到12家店,就可实现盈利,希望与广百的合作能继续下去。
对此,广百要求减持现有的25%股份中的20%,只保留5%。并按当时的股价平进平出,而家乐福方面则提出要按现在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从去年7月媒体踢爆这一消息至今,双方就减持股价问题仍然未能达成一致,还在纠缠不清。
广州家乐福缘何遭遇滑铁卢
除却双方联姻时,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外,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广州零售业的竞争白热化也是家乐福在广州亏损的因素之一。
目前,家乐福、百佳、万佳、好又多、易初莲花等海内外零售巨头在广州激烈竞争。有人甚至用“跨国财团的疯狂进军广州”来形容这个局面。这种疯狂的介入,直接促使广州本土零售业全线溃败。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北京华联广州珠江新城店歇业,家谊、岛内价、诺玛特超市的共数十家门店相继关门。
以新兴商圈东圃为例,在其半径不到500米的范围内,就已有4家以上中型超市,却还有商家想涌入该商圈。离该商圈不到1000米处,就是大型超市易初莲花,而离易初莲花不足1000米处,却又是大型超市好又多。此外,在广州著名的商业区天河城商圈,在正佳广场、中怡百货、天河城、宏城广场等几处一墙之隔的商业大厦里,有友谊、广百、天河城百货、吉之岛、百佳等数家大型零售企业,竞争可谓惨烈。
按照国际惯例,超市的营业面积应在5000平方米以上,选址应在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住宅区附近,经营服务辐射应在半径3公里以上。而在广州,半径3公里内,找出数家零售企业不足为奇。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家乐福、百佳、万佳、好又多、易初莲花的定位却又趋于雷同,差异化并不明显。为了吸引顾客,各自采取了多样的促销措施,最终发展成价格大战。实际上,价格战只是一种短视行为,并不能带来业绩的明显上升,最终的结果谁也讨不到好处。
此外,由于零售业在广州的发展迅猛,挖角大战亦从未间断。而家乐福又因其在管理上的过人之处,被戏称为零售业的“黄埔军校”。据悉,家乐福刚培训出来的人才,不久就会被同行挖走。业内人士分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零售业的扩展过快,人才透支严重,故导致管理很难跟上去。
跨国零售企业不仅要应对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时还要面对本土化之路上的考验。但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家乐福却屡陷食品“质量门”事件,多次遭媒体曝光。2006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广州的万佳、百佳和家乐福3家连锁超市销售的蔬菜和水果进行抽样检测后,发现其中25%含禁用农药残留,另有14%的农药残留超出国家标准。
在接二连三的质量问题后,家乐福所称的“该公司对自有品牌的食品制造商有非常严格的监控体系”的说法便脆弱不堪了。先前,更有其员工在网上曝光家乐福超时加班问题,也一度导致其形象大打折扣。
据业内人士透露,家乐福的管理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遭遇不少障碍,并导致其管理的执行能力也打了折扣。对于广州家乐福5家门店还在亏损的情况,该人士认为至少存在三大原因:一是仓库管理存在漏洞;二是采购环节留有疏漏,故导致其屡因质量问题被曝光;三是对生鲜食品的经营还有所欠缺,而经营好生鲜食品,正是超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与广州家乐福的“全线溃败”有所不同,其在京、沪市场的发展势头一向良好。
据悉,家乐福在北京的7家门店,运营情况基本正常,多数已实现盈利。此前,家乐福北京国展店数次摘得家乐福中国区的销售桂冠。就连开业不足4个月的家乐福北京通州店,经营状况也十分良好。
北京家乐福通州店店长秦虹对此表示,主要是“顾客忠诚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家乐福进入北京市场的时间较早,北京城开的第一个大卖场,就是家乐福北京国展店。所以,多年来老顾客对家乐福比较认知。可以说,是极高的‘顾客忠诚度’造就了北京家乐福多年来良好的业绩”。此外,已在家乐福工作了近12个年头的秦虹认为,家乐福的企业文化能否与当地市场寻求到一个最佳契合点,也是其能否盈利的关键所在。
家乐福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有句名言:“一个零售分店就是它所处国家的缩影,该分店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家乐福是公认的本土化经营成功的典范。例如,同在上海市区的两家家乐福,古北店和南方商城店的商品组合和布局风格就是截然不同的。
北京通州店于2006年10月28日开业,是家乐福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郊区店。问及其现阶段的经营情况,秦虹坦言家乐福最初选择在通州开店,主要是由于通州是家乐福的服务空白点,并看中在通州开店的发展前景。但起初,家乐福高层预期通州店需要经历一段市场培育期后,方能实现盈利。“然而,通州店开业还不到4个月,就已经经营得相当成功,大大超出了我们先前的预期。预计开业半年时,北京通州店就可以收支平衡了。接下来,就是实现短期盈利。”
北京家乐福也属合资形式,家乐福持有65%的股权。(据悉,目前仅家乐福北京国展店,于去年7月被商务部批准:由中外合资转为全外资企业。)对于广州家乐福5家卖场全部亏损,以及先前家乐福在个别地区与合资者的“不欢而散”,秦虹表示个别传言未必属实,事实还有待进一步甄别,“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一家门店来说,培养好基层人才、抓牢基本工作,远远比实现短期盈利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是经营好一家门店的基础,更是获得长远利益的先决条件。”
零售业巨头加速其独资步伐
“家乐福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强,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家乐福会有不同的应变方法。”家乐福中国区前任总裁施荣乐说。
进入中国近12年间,家乐福尽管曾因违规开店而受到原国家经贸委的整改处罚,并在整改中将当时27家超市的35%股权分别转让给当地的合作伙伴以换取生存权,但这些超市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家乐福手中。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家乐福在全国的30多个合作伙伴中,多为各地商业龙头。但也有一些是地方政府推荐和指派的,有些是当地的包袱企业,甚至还有个别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伙伴。各地政府本着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目的,极力促成双方合作。但各龙头企业有着各自的发展策略,双方合作之后难免发生摩擦,如其与广百的合作。
但总体而言,家乐福在中国的合作方大多都成为其连接当地政府和市场的纽带,尽管这种作用目前已不甚重要。而且合作方无法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除了每年分红外,似乎很难“求得真经”。但对于迟迟未能盈利的家乐福合作方而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专家表示,随着环境由紧转松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跑马圈地,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实现独资将是必然趋势,但这一过程会逐步推进。
自1995年开出北京国展店以来,家乐福已在中国33个城市开出了90多家大卖场。北京国展店是第6家实现独资的店面。此前,温州、海口、昆明、深圳等地的家乐福已悄然转为独资,广州家乐福也在酝酿着一场独资巨变。而另外两家跨国零售巨头泰国易初莲花和德国麦德龙也早已明显加快了“单飞”的步伐。据统计,在2005年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资零售企业中,选择独资的达到创记录的625家,约占新批外商零售企业的61%。
不少业内人士反映,虽然从去年9月起,《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已付诸实施,对外资并购的门槛也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跨国零售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热情,并不会因新规而收敛太多,只是开拓方式会受到一些影响。如由并购现有国内零售商业转变为自行开设新店。同时,更多外资商业可通过在中小城市开新店的方式拓展在华业务。
在中国加入WTO保护期满后的第一年,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无疑将会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如何变换竞争方式、苦练内功,进而“突出重围”,是中国本土零售业急需交上的一份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