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又涉及到一个考核体系。
蔡继明:一个大学的声望,一个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国际的水平或者说被社会所认可,这个本来要由社会来评价,这个学校能不能招博士,能不能带研究生,这个学校的学科在国内处在什么地位,应该由民间学术团体通过自由的、民主的、科学的机制,而不是由教育部、科学院,由一些行政部门进行干预组织评比。在这方面来讲,我们中国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会导致你有很多腐败行为。
主持人:您认为到什么地步可以通过学术规范来解决?哪个地步不得不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蔡继明:如果说我的成果被你剽窃了,我会在学术界通过私人或者公开声明你剽窃了我的成果,那么你表示承认错误了,赔礼道歉了,应该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个事情也就解决了。但是你不服气,你说我没有剽窃,反而是你剽窃了我,那就打官司吧。如果到这种地步是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但是就性质本身是没有必要一剽窃就一定是犯了什么剽窃罪,对于一个学者来讲,你怎么判?
蔡继明:最大的惩罚就是这个人治学不严谨,这个人有剽窃行为就完了,作为一个学者的生命跟一个政治家的政治生命一样就完结了,一个企业的产品没有人买,企业过完了,一个导师没有人听他的讲座,那么他的学术生涯也就完了。可以做行政处理。不一定法律部门判他什么罪,原来是系主任,撤销系主任的职务,我们总不能让一个剽窃分子来这儿做系主任。如果是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学生发生了剽窃行为,他失职,我们可以不让他再带博士生。
主持人:很多网上一些学者很愤怒的就是看着自己剽窃的领导还在位置上,这一点愤愤不平。
蔡继明:是有这样的,领导照样干,文章照样发表,学生照样带,频频在电视上露面会有这种现象,这些不是通过法律能解决的。但是学术规范里面包括如何处理剽窃行为,一切出现了剽窃,原则上不能剽窃,一旦出现剽窃性最怎么办?要有一套规章制度。
主持人:法官对于这个可能也不专业,不好判。
蔡继明:法官也能判,法官也可能组织一个陪审团也好,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到一块儿帮助论证一下。如果双方出现了纠纷的话,那可以诉诸法律,但是就事情本身一般并不具有所谓的犯罪。
蔡继明:虽然剽窃行为严格说可以不算作是腐败行为,但是学术界最大的忌讳就是剽窃。如果作为一个学者来讲,学术研究一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上一个台阶。如果说你仅仅是剽窃,整个学术规范就失范了,当年马克思对剽窃行为是严厉斥责的,其中有一个叫做马尔萨斯大家都很熟悉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一发表在学术界哄动一时,马克思翻了当时的一些文献发现他的这个观点前人谁谁谁说过,那个那个是谁谁说过的,马克思说无耻的剽窃行为,那是一百多年前。今天我们对于剽窃行为加以严厉的谴责,给予强大的舆论谴责,同时加上规范制约。有了剽窃行为的怎么去制裁,应该毫不手软毫不留情,社会舆论关注这一点是应该的。 网友:目前的学术腐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问题的根接在于既得利益者和当前大多所谓的教授院士(不是指文革以前的一些老学者),他们的修为和道德很难值得推敲,您有什么评价吗?
蔡继明:我同意这种评价还有这种担心,的确学术界也好,其实整个社会也好,腐败行为、不正之风都有这种势头,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从制度、规范、伦理、道德各个方面,不能说根本解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我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会体现在这个领域。
网友:主持人好,请问蔡委员,治理学术腐败的根本之策是什么?国外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蔡继明:刚刚谈到的这种腐败就是要限制公权,杜绝权学之间的交易,这个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一道指令党政干部不能在职读学位,简单不简单?太简单了,能做到吗?当然能做到。要想读你辞职,大不了我保留你的级别,停薪留职,有合适的岗位重新任命,这个完全可以做到。权学交易其实是最容易管的,就看你执政党有没有决心,只要有决心一个文件下来就能做到,中组部一个文件下来,教育部一个文件下来,只要是党政干部一律不能收,收就查处,校长就得辞职,谁都不好说话了。
蔡继明:你就是来了,我收了你,我这个校长就做不成了,我校长也是副部级。两道指令,两道圣谕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其它的腐败行为要减少公共资源的控制,行政管理部门要放权,不要让他们掌握过多的行政资源。你掌握得太多了,你又缺乏监督,那肯定会导致腐败。消减他们的权力,把大量的资源通过正常的渠道按照制度,按照有关的规定,一个学校该拨多少钱就拨多少钱,资源的分配行政性的自上而下的靠长官意志靠个人行为分配变成按照制度正常的渠道来分配。第三,加大民间团体、学术团体评审的力度,你优秀也好,你是先进也好,你是一流也好,这个要由民间去监督,多一些民间的学术机构,他不受官方的制约左右。
蔡继明:当然还有一条,我们的出版刊物这些机构把不住关的话,剽窃行为是从哪儿来的?剽窃行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边际都不懂,这是一个好观点,这是一个新观点,闻所未闻,他孤陋寡闻,就发表了。编辑有责任,或者上一期发表的东西这一期就被人剽窃了,你怎么不知道?或者那么有名的学术制作你怎么就不知道,你都没有看过,这个观点在学术界老生常谈,你还当做新观点还在这儿发表,这个边际有问题。学术刊物、出版社怎么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追究他们的责任,同时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审稿机制,比如匿名审稿,所有这些都有赖于他们和行政部门的脱钩,不能行政色彩太浓。
主持人: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蔡委员,也感谢周五还在网上看直播的网友,感谢大家。再见!
蔡继明:谢谢各位网友,在这儿给大家拜一个晚年。
[上一页][1][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