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对喜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们来说又有一件好事:今天,凭借《百家讲坛》迅速窜红的学者于丹的新作《于丹〈庄子〉心得》,在全国同步上市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以100万册的印刷量起印,刷新了之前刚刚由于丹本人创下的《于丹〈论语〉心得》60万册的起印量纪录。
学术明星“一夜成名”引发争议
虽然眼下都是如日中天,但易中天和于丹的走红还是有很多不同。在走上《百家讲坛》之前,易中天凭借《读城记》等作品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出书、讲学活动不断,也算活跃在市场边缘的学者了。而于丹则完全可以用“一夜成名”来形容,在没有登陆央视讲《论语》之前,于丹可谓名不见经传。不过,不管怎样,易中天和于丹的走红犹如一剂兴奋剂,其带来的市场效应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褒贬不一。图书天量发行,大把大把的现钞落入了出版社的账户和作者的荷包。而随着名人效应的不断发酵,他们的其他作品也开始一路畅销,这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广泛的争议,有人发出疑问:这些“一夜成名”的学术明星们,把学术带向市场,但也使学术变了味儿。甚至有人质疑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们是“伪学者”,认为真正的学者应该是稳坐书斋从事研究的人。这种争议在2月23日引发了一场风波,导火索是当天于丹在《百家讲坛》里,用“美轮美奂”形容千手观音之美,纯属词法错误,此外,被指读错字的地方还有不下3处。这个错误,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于丹出错“很正常,没有人不出错的”。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一个知名学者,在一个面对亿万观众的讲座中用错成语读错字,是很严重的问题,并且希望于丹把讲座重录一遍,以正视听。
从事研究和精于传播的学者都需要
用错成语,读错字发生在北师大教授身上,的确不能不说是一个硬伤。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因为用错了词读错了字,就否定于丹,说她是伪学者。事实上,无论是在象牙塔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的专家,还是像易中天、于丹这样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著书立说的学术明星,都应该算学者。而且这两种学者,我们的生活都需要”,有专家如此打比方,象牙塔内潜心从事研究的学者就像是一项专利的研发人员,而易中天、于丹这些学术明星则是把专利转化成产品的人,“我们需要专利,也需要把专利转化成产品”。事实上,易中天和于丹的成功正是放下学术架子,让学术走出书斋,走近百姓,走近生活。很多人不看《三国演义》,却喜欢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不看《论语》,但对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普通读者而言,要么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要么认为艰涩难懂。而经过学术明星们的“翻译”和解读后,人们发现,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事件,都能给现代人以启迪,值得阅读和品味。以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例,作者告诉人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这样,《论语》就和大众的日常生活贴近了。
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引发各界关注
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潮正在向世界蔓延。事实上,世界正在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中国传统演出在各国受到欢迎、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多,便是明证。冯骥才说:“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此番作为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他告诉记者自己将借此机会呼吁,重视传统文化一定要和传播相结合,他尤为提到,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本是一家之言,无可厚非,但他们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对大众进行的文化普及,却是十分有益的举动,如何更好地借助现代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更值得深入思考。
据新华社报道,今日在京开幕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话题成为委员们的热议话题。大家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和萎缩,亟须保护和发掘。委员们认为,在新世纪,文化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他们呼吁全社会自觉增强文化传承、传播意识,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本报记者 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