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只会有一种法定货币。但是在德国事实却并非如此。德国近几年来出现了一股“地区性货币”热,据统计,至少有22个地区出现了私人社团发行的货币。推动者声称,这样做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证本地区的财富不外流。
小村发钞引来跟风
2004年春天,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古森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货币,它是由当地人印刷的,只在当地流通。在当地经营律师事务所的央斯基也听说过这种货币,但他从来没见过。他说:“我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货币。”
不过这件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他想到,德国东部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没有足够的硬通货欧元,但又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如果能发行一种地区性货币,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于是,2004年10月,他联合一部分商人、算命先生和药剂师在马哥德堡举行了一次货币改革会议,最后决定在德国统一纪念日(10月3日)发行自己的货币,这种货币被命名为“原河谷-泰勒”(由萨克森州的一条河谷和德国旧时银币的名字组合而成)。
地区货币无法仿造
会议还推举央斯基的公司雇员阿妮卡担任“中央银行”行长,银行的全部家当都在她随身携带的一个蓝色保险箱里。她在自己家里印刷“原河谷-泰勒”,纸币上的图案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地图。阿妮卡说,她亲自把关货币从印刷到发行的全过程,别人无法仿造。当地人可以拿欧元找阿妮卡换取“原河谷-泰勒”,并向她申请银行卡。人们可以在当地的165家会员店铺里使用这种货币,阿妮卡的薪水也是用“原河谷-泰勒”支付。
央斯基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小范围的流通货币体系,举例来说,阿妮卡在保健品商店用“原河谷-泰勒”消费后,店主再到奶酪店买东西,奶酪店主接着把货币付给当地的木匠,如此一来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既满足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又防止了本地财富的外流。
货币不用就贬值
据统计,德国至少有22个地区已出现类似于“原河谷-泰勒”的地区性货币,另有31个地区正在计划中。
截至目前,德国最成功的地区性货币应属巴伐利亚的“基姆高”,它是由教师盖勒瑞和6名学生在2002年创建的,据称其2006年的流通量高达150万欧元,目前流通中的“基姆高”货币币值约为9万。和“原河谷-泰勒”不同的是,“基姆高”可以和欧元自由兑换,不过,人们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盖勒瑞说:“我们的货币流通速度是欧元的3倍。”但是,为了加快流通速度,货币发行人规定,“基姆高”每过3个月就要贬值2%,届时如要恢复到纸币面值,持有人必须购买一张优惠券。
这种所谓的“货币贬值”的理论是由德国商人和社会改革家盖瑟尔提出的,他亲历了19世纪末期奥地利的经济危机,并将其原因解释为人们过度储蓄以及货币流动性不足。他的结论是,要推动人们消费,必须让货币像其他商品一样有保鲜期,过期就会腐败变质。(张运贵编译)
疑问
促进经济还是圈钱?
玛格丽特·肯尼迪曾出版过多本关于替代性货币的著作,他认为地区性货币可以防止硬通货向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流动。
但是,德国雷根理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杰哈德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他认为,从经济学上看地区性货币的所谓优点全是胡扯,它们充其量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伎俩,有的甚至会变成居心不良者的圈钱手段。另外,它的贬值率以及兑换费也很高,使用者平均要为每一元“基姆高”支付15%的费用,这些都流入了创始人盖勒瑞的口袋。
“人们有必要提高警觉,这(地区货币)就像是滚雪球游戏,最后的接棒者损失最惨重。”——德国教授杰哈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