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9日讯 前方报道组报道:今日15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位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马培华委员发言时表示,切实发挥约束性指标的约束作用。
马培华说,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首度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一年过去了,这一约束性指标执行得如何?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又如何呢?据国家环保部门公布的结果,2006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不减反增,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2%和1.8%。另据介绍,全国固体废物堆存累积已达80亿吨,占用和损毁土地200多万亩;仍有近1/3的江河监测断面为五类水质,40%的城市空气质量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过去一年中,重大环境污染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达到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频繁出现,共查处163件,平均每两天一件,涉及投资资金7700多亿元。让我们再看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主要指标特别是“预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2006年GDP预期增长8%左右,实际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期增长18%,实际增长24%;外贸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15%,实际增长23.8%;全国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2%,实际增长23.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05年比上年增加22.6%,2006年比上年增加31%。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
两相对照,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些预期性指标或者说“软”指标总能够大幅上升,甚至上升到让人担心“过热了”,而如污染物减排、节能降耗这些“约束性”指标或者说“硬”指标,却遭遇“冷淡”?硬的不硬,软的不软,这种错位效应值得深思!
最近几个月,政府、学者和媒体都在热议这个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共识,如:经济增长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慢,存量中该淘汰的没有全部退出,增量中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项目还在上马;环境污染治理先天不足,历史欠账多,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等等。这些分析都鞭辟入里,但是还不完全,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虽然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原则并且由此催生出节能环保“约束性”目标,却还没有赋予它明确的“约束”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没有确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约束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