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次获取大额经费科研项目而完成不力的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要进行若干年的‘休眠’处理,决不允许他们‘屡败屡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刘凯欣针对当前科研单位“重申报、轻研究”的不良风气,建议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加快科研信用体系的建设。
刘凯欣说,一些科研单位将申请到的项目、经费数量与考核指标挂钩,从行政领导到专家学者都把争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不是集中精力关注项目的实施,形成了科研人员四处跑要项目、争资金的不良风气。
现在一些项目的审批屈从于部门意志、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等,不充分依靠专家进行民主评审,论证过程不严密,随意性较大。为了让更多的单位吃上经费这块“唐僧肉”,本来一家单位就能完成的项目,往往被分散到若干家。在一些金额巨大的专项基金使用中,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刘凯欣认为,许多科研项目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有些研究者申报时不择手段,获得科研项目后,或做转手买卖,或粗制滥造,还有的人拿着好几个项目,完成不力,但照样可以继续获得项目。
刘凯欣认为,评价标准要以质量为核心,科研质量要以创新为重点,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细化科研项目评价标准。科研项目管理要公平、公正、公开,要以能力为核心标准,防止科研项目审批变相成为经济利益的交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