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格雷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希拉克总统的蜡像添补最后几笔。 |
希拉克在萨朗一家小酒馆喝酒。 |
希拉克十分钟电视讲话告别爱丽舍宫
对伊战说“不”,他名留青史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
十分钟的电视讲话,简短而庄重,希拉克这位也许是法国历史上最为“亲华”的、也是对布什的伊拉克战争说“不”字的总统,翻过了法兰西历史的一页:他将不再争取第三次连任总统一职。在今年5月8日法国选出新的总统之后,希拉克将告别爱丽舍宫。
今天全法国从政界到平民,都对这位从政四十多年、两次出任总理并担任了12年法国总统一职的74岁政治家做出种种评论。唯一一致的地方,是从极左到极右,均高度赞扬希拉克2003年坚定地反对伊拉克战争。希拉克也由此在历史的一页上留下了他的名字。但在对希拉克的国内政治与经济政策领域,法国媒体今天则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法中关系驶上“快车道”
雅克·希拉克是一个中国人所熟悉的名字。作为戴高乐将军留下的政治遗产的继承者,他对法中两国关系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的深刻印迹。九十年代初,中法关系因法国售台武器事件而陷入历史低潮。正是希拉克领导的右翼“保卫共和联盟”在1993年议会选举中获胜组阁,巴拉迪尔出任总理,法中关系才开始走出“冰川期”。两年后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法中关系开始驶上“快车道”。1997年希拉克与江泽民正式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声明,两国由此建立起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
如同戴高乐将军是第一位与中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元首一样,希拉克在两国关系中,也曾创下多项“第一”:2003年希拉克是第一位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的西方总统;希拉克是第一个倡导2003-2004年法中互办文化年的领导人,这在国际文化史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希拉克也
是西方第一位反对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批评中国的总统;他还第一个明确反对陈水扁借公投名义搞“台独”、第一个力主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他也是第一个明确表示,“世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法国在未来世界上的全球影响和地位,部分地取决于法国与中国建立一种特殊有力的关系的能力”……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希拉克成为目前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合作最为密切的领袖。
可以说,希拉克的12年,是法中关系高速发展的12年。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