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师傅在表演炒茶技艺。
王建康摄
3月10日,2007年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在碧螺春茶原产保护地——苏州吴中区东山镇沙滩山开幕。身穿红色喜庆唐装的东山镇茶农查恩春在妻子配合下,炒出了今春第一锅碧螺春茶:正宗洞庭(山)碧螺春茶正式上市了。
四季花果飘香的苏州东山、西山有数万亩洞庭茶园。2005年起这里已连续举办了3次“茶文化旅游节”,从而使碧螺春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也使这里的茶农得到实惠。
东山镇含山村茶农朱学德说:“很多人慕名而来,找到茶农家里,我们就现炒现卖。”他指着手中的茶杯说:“我们自己喝的都是比较差一点的碧螺春茶,好的都卖了好价钱。”去年,吴中区碧螺春茶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茶农户均收益超过9000元。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精细考究。采摘碧螺春必须是一芽一叶,才能卖到好价钱。炒制一斤高级碧螺春需要采摘5.5万-6万颗芽头,可见采摘劳动量之大。在东、西山,熟练的妇女采茶,正如戏文中唱的一般:“采茶好比凤点头。”男人则有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炒茶手艺。查恩春师傅说,炒制碧螺春,不同的时间要用不同的火候,不同的火候用不同的手法。碧螺春的炒制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制时用农家大铁锅,一人蹲在灶角下烧火,一人立在大锅旁双手炒作。
查师傅把一斤多的青叶倒入铁锅,三五分钟后,锅的温度达到近200℃,锅里腾起缕缕白烟,嫩芽滋滋作响。
“火小些!”查师傅边翻炒边向墙后烧火的妻子发出指令,这时炒茶进入了揉捻显毫的阶段。查师傅讲解说:“这时锅温要控制在70℃-75℃之间,特别要注意手握茶叶的松紧要适度。太松不利于紧条,太紧茶叶会溢出,容易在锅面上结成锅巴,产生烟焦味。”当茶叶达到六七成干的时候,继续降低锅温,边炒边用手用力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再不时抖散,反复数次,茶叶卷曲似螺,茸毫显露,茶叶的清香也慢慢飘溢了出来。
最后用文火烘干茶叶,查师傅的手劲明显放轻了。他告诉笔者,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目的。当茶叶九成干左右时,就要起锅将茶叶放到桑皮纸上,连纸放入锅中烘至足干。约40分钟后,一斤多青叶已经被炒制成了3两多碧螺春茶。
一锅茶炒完之后,查师傅两只厚厚的手掌已被烫得通红,“炒茶时节,村里每个成年男人的手掌,都是像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