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就业难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在就业难持续困扰大学生时,就业难题日渐在被视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群体中显现,并非扩招“惹的祸”,而是高校相关招生、教学、管理及服务等发展滞后导致的“综合征”。
精英人才也遇就业寒冬
一些人大代表指出,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就业难在拥有更高学历的人才身上出现,令他们深感忧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忻州市委书记张建欣说,研究生扩招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却加重了研究生就业竞争。2003年起,高校研究生就业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严峻”形势。几年来,研究生求职过程中,往往是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竞聘一个岗位。
就业难题的逐渐凸显,使很多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学生家庭陷入困境,培养一名大学生、研究生的“性价比”之低,令一些家庭和学子开始对上大学望而却步。
高校“身子骨”弱在哪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归咎于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扩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难”和扩招划等号。
很多对此观点表示认同的人大代表分析认为,造成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更主要原因,是与高校人数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已严重不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分不开。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许健民说,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而真正有资历带研究生的导师数量没有增加多少。很多硕士生导师一人带十几、二十多个研究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细致的辅导,造成研究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许多学生高学历、低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同时,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调整,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高校如何缓解“就业难”
人大代表认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不是孤立的问题,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自我治疗,以缓解就业难题。
早在2004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就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和革新与职业界及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必须对劳动力市场、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的出现采取相应的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允许职业界的代表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国内外实习锻炼,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对研究生本人而言,代表们认为,该剔除“跳板”心态,让自己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部分学生把读研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高薪高职,以研究生文凭为找个好工作的跳板,误解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初衷。有些研究生读研期间不够刻苦,虚度光阴,毕业时体现出来的水平甚至不如本科生,有的连简单的报告都无力完成,更无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