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何许人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3月12日,他的一篇博客文章因披露两次触怒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而“可能被迫离开人大”,成为近来网络世界和高校关注的事件。根据最新的报道,张鸣的政治学系主任已被撤掉。
触发张鸣与李景治矛盾的导火索,是政治学系萧延中先生的教授职称问题。据称,萧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就蜚声学界的学者,到现在还不能评教授,张鸣认为:“现在官大学问大,谁评谁都是官。评审团的专家组成员,都是从学校最大的官里挑,而不是看你的学术地位。所有东西都认官不认学,这是中国学界的一个特点,而且谁当了官就把持所有的学术评委。”
张鸣的此番言论可能极端了点,但却点中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评审机制的死穴。中国大学最严重的问题便是管理体制上的高度行政化和官僚化,所谓“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此说虽略显夸张,但也反映出大学与一般官场无二。这种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已经渗透于大学的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中。学者们通过学术成就赢得行政职位,行政职位反过来又强化、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行政资源与学术地位于是在这里成为一对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互动关系,大学内的学术生态圈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即官大学问大、学术权威官僚化。大凡进入这个权力架构中的人,哪怕不从事具体的学术研究,也能借助非学术因素,轻而易举地将其转化为学位、学术奖项等等学术资源;此外,行政本位还使校园内出现社会上的二元分割现象,一些人依托行政权力资源,成为获取学术成果评价、控制权的“学术寡头”。
前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因博士教育的僵硬而宣布离开清华,但问题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张鸣事件最终像陈丹青事件一样收场,也是极可能的。但是,不能讲他们的行为就毫无作用,在网络和言论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它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体制之弊,假如有更多的陈丹青和张鸣起来挑战它,或许变革会早一天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