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家知名药企集体“上书”,尖锐地指出,如果一味地强调低价,“一些名优产品会因低于成本价而彻底从市场消失”。他们甚至还扯上了民族主义旗帜——“(这样做)会使大部分民族医药企业彻底垮掉”。
广东负责招标的人士马上回应:“阳光采购”作为一次改革,必然触及一些企业的利益,出现联合上书,是一些企业对方案不了解、理解不透造成的。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有专家说,根子在于尽早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如果实行该制度,有400个左右西药和300多个中药就足以满足临床医生的基本需要了。特殊需要的药品可以另外采购,数量也不会很大。政府采购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药价也许就没有虚高的价值了。
一线调查
药企更大的担心在于,广东的“阳光采购”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
45家知名药企集体“上书”事件追踪
何明提着一个白色塑料袋,从三层的小楼走出来。他的身后,“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的牌子在阳光下有些扎眼。外面的空地上三三两两地站着人。大家用眼睛彼此问候了一下,并不搭话。
“物价局的领导来了。”突然有人喊了一声。分散的人群突然聚成一团,顺着话音围了过去。待发现是认错人时,大家小小地抱怨了一下,然后站在原地,眼睛死死地盯着进出这座房子的人们。
接着,有人打破了沉默,开始派发名片;有人随之开始诉苦。前一刻还有些戒备的眼神,此时变得柔和起来,有人甚至开始递烟。
这是今年广东省药品网上限价采购将近尾声的时刻,2007年3月20日。
这些医药经理们都在这座小建筑物前期待转机。出局还是入围?这是广东药品“阳光采购”进入“议价”程序之后的一幕。
竞价规则,价低者得?
何明是一家药厂的负责人,他所在的药厂在华中地区,何作为大区经理负责8个省份的市场。
何明走得很快,他的心情有些糟糕。如果说刚才那些医药经理还有一线希望的话,他已经做好了接受失败的打算。
何明的担心要从半年前说起。去年10月,广东省卫生厅开始发布《广东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简称《阳光采购》)起,5000多家企业,4万多个品种及规格参与药品竞争,遂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何明知道,这次广东省网上限价采购中有两场大战役在等着他,以及他的竞争对手们。
头一场战役是由22495种药品参加的“竞价”之战。这是一场在药厂与药厂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互相残杀的战役。其鲜明的特征是,每个药品品种都会有2个以上不同品牌的“孪生兄弟”,谁能幸存,就要看谁的报价最低。何明称之为“价低者得”。
另一场战役则是由剩余的10000多种药品参加的“议价”之战,每个“参战”品种都是原研专利或单独定价的优质品种,每个同品种药的竞争品牌数目不会超过2个。对于企业来说,这场战役似乎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因为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药厂,而是与他讨价还价的政府采购专家。一般而言,只有同意专家们的出价,企业的药品才能有机会在广东市场生存。
2007年3月4日,第一场战役——竞价之争终场鸣金,22495个品种只有13406个入围,入围率接近60%。药价平均降价率达40.39%。
3月20日,何明来到采购服务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厂一个主打产品申诉。在他的竞争对手里有一个曾经有违规记录的,他希望管理部门查明之后把他的品种补进入围目录。
何明负责投标的产品里,有一个专治心血管的药品不幸出局。他的报价是11.7元,而另外两个对手的价格分别是7.9元和11.01元。
这个出局的药品在华东、华北等省份的入围和招标价都在17元以上,但广东省方面在这次挂网招标前给出的市场限价是13.7元。按照报价原则,药厂的预报价要低于或等于广东省的政府限价才能获得入围资格。
在此之前,何明已经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研究对手的报价。他们用了最传统的方式:参考政府限价,开会研究对手价格,然后在自己产品的成本范围内报出一个最低的价格。“11.7元”是他们彻夜开会讨论出来的结果,没想到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仍然很大。
为了这次竞标,何明自去年10月以来就往返于广州和陕西,此时,他等到的结果是:5个参加竞价的品种,有2个终于入围,但被淘汰的主打产品去年在广东的同类产品里占了80%的份额,现在市场已经拱手让给对方。
降价标准在哪里?
3月7日上午,近600名药商在广州华泰宾馆的1号会议室里聚集议事,这些药品经理们显得有些情绪激动。
竞价之后的“议价”之役让这些药商感觉“没谱儿”。
来自新疆某药厂的招商部经理方平正在为一款心血管药操心。这款产品单独列在一个小组里,没有竞争对手,其政府限价是36元,报价是31元,在专家投票环节仍然被筛了下来,“谁都不知道专家们投票的标准。”方平纳闷。
有一种在外资药厂中流传的说法是,有关部门在动员会上给采购专家暗示,要在企业报价的基础上,再往下拉5%~10%,“甚至更多”。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物价局人士直接表示:“降价幅度由专家来决定,政府不予干预。”
然而专家到底是依据什么来定价的呢?这一直让药企经理们好奇。
3月6日和7日,药品采购办比照“竞价”入围品种的降价幅度计算出“议价”品种的价格。这一做法让谈判中的企业经理们愤愤不平。万余个药品品种只有900个入围。
在“议价”程序,方平在专家投票过后等来的是26.8元的价格。他表示颇不满意:“我们已经在原有限价上主动降了16%了,以为这个‘拧干’水分的价格能得到专家认可。但等到的价格算起来总共降了28%,我们只能放弃。”
9000多个药品品种,等待下一次机会——“人机对话”(属于议价程序)谈判。厂家此时担心的是,是否将在人机对话的时候继续拉低药价?在药企经理们看来,再不采取行动就可能没机会了。
在3月7日的会议上,药品经理们提出了三大疑问:专家在定价时,需要在短短3个小时内对4000多个政府定价议价产品进行投票,判断依据是什么?药价如果一味偏低,如何保证生产厂家的效益,今后的研发经费如何取得?如果“一刀切”降价,厂家不愿意生产中标药,很多药将会逐渐退出市场。
继而又质疑:议价的产品多是原研专利品种,但入围价平均比报价低了40%,没有体现知识产权的优势,这里面是否有物价部门和采购办的“人为因素”?
这一天会议结束时,45家知名医药企业联名提出了一份意见,尖锐地指出:采购虽然可以降低药品价格,但对医药企业全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一些名优产品会因低于成本价而彻底从市场消失。部分代表对此的观点是,这种强调“低价”的招标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而会使得大部分民族医药企业彻底垮掉。”
上书结果是立竿见影的。3月11日,网上公布新价格时,药企经理们惊奇地发现,比起上一环节,国产药降价幅度不再是40%之多,平均降幅回调到了10.31%;进口药的平均降幅也从30%回调到6%左右。这一次,有85%的医药企业对价格进行了确认,表示接受这些定价。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