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开学,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蒙古族学校的学生在一起看新发的课本。
2007年3月1日,湖北省沙洋县后港小学开学的日子。
“废五千年农税誓让民生旺且兴,免八百万学资定叫国基宏又固。”校门口,一副长长的红对联格外引人注目。
“实在是太高兴了,孩子今年上学少交了一百多块呢!”“我家两个孩子连课本费都免了!”办完报名手续的家长们情不自禁地传递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喜悦和感激洋溢在脸上。
“真是奇迹,第一天开学孩子们都到齐了,明天就可以正式上课了。”校长黄祥军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后港小学只是一个缩影。今年春季开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我国2800多个县、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面铺开,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关于新机制的“三笔账”
陈渝是重庆市巴南区鱼胡路中学初二学生,她和两个妹妹都在上学。3年前,陈渝的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仅靠母亲李德仙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
然而在开学前一天,李德仙收到学校捎来的口信:她的3个女儿上学不仅可以不交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作业本费也不用交了。原来,从2006年开始,重庆市对4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了上学“零收费”政策。“3个孩子少收的这些钱,加起来有1000多元啊,这是我们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费呢!真的是解决了我家的大困难。”李德仙欣喜之余更是感激。
在湖北沙洋县高阳镇高阳小学,财务会计范兵儒给记者也算了一笔账:学校原来的日常办公经费,主要是靠向学生收取杂费。像2005年,全校有857个学生,每个学期收85元,全年应收14万元,但有68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交不起杂费,学校实际收上来只有13万元。实施新机制以后,今年县财政按每生每学期85元拨来了全部免杂费补助,又按每人45元拨了公用经费,全校的总经费有18万多元了,这样一来,实际上学校全年的经费多了5万多元。
看罢了李德仙的“家账”和高阳小学的“校账”,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家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大账”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
从这三笔账,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新机制对一个农民家庭的意义,对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的意义,更可以体会到国家为发展农村教育下了怎样的决心!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庄严承诺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一系列德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建立起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务委员陈至立的话一语中的。
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负担,农村教师工资一部分来源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料。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