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有人提议为推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人树碑纪念,呼声很高的候选者包括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和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但最终媒体调查和民意测验的结果却令人吃惊,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消费者群体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主要作用,而不是克林顿或格林斯潘。
今天,中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他们面对传统的垄断行业发出了愈来愈强的反对声和质疑声。手机收费问题、燃气初装费问题、开瓶费问题,这些被消费者深恶痛绝的垄断坚冰有的已开始松动瓦解,有的则仍需各方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社会学者普遍认为,民众维权活动挑战垄断行业,不仅标志着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和成熟,还意味着消费者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民众维权在中国风起云涌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阿梅带着男友一同回贵州老家看望了年迈的父母,过了一个团圆快乐的新春佳节。离开家乡、在广州拼打整整7年了,这还是阿梅第一次踏上回乡的路。
问起为何7年都不回家看看,阿梅有些羞涩地低头答道:“每年回家火车挤不说,每张火车票还要多花100多元,往返一趟就要多花200多元,相当于父母家里1个多月的生活费了。今年听说春运火车票不涨价,就决定回家了。”
和阿梅一样,千千万万的打工者第一次受益于这个不涨价的政策,踏上了舒心的回乡之旅。而促使铁道部门痛下“春运不涨价”决心的正是多年来矢志不渝维权的普通民众。
这几年,民间没有一刻放松过对“铁老大”“逢春运必涨价”的质疑和维权诉求。春运前夕,铁道部已先后5次被告上法庭,而屡诉屡败屡败屡诉的“草根斗士”、法律硕士郝劲松给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寄了一封呼吁停止涨价的特快专递,最终为广大消费者争取到了正当权益。
有网民这样评论道:“我们知道,在铁路春运涨价面前,消费者一方面被束缚了‘用手投票’的权利(不开听证会),另一方面又实际失去了‘用脚投票’的权利(坐火车几乎是被动消费)。而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铁路春运不涨价’胜利的取得,显得尤为珍贵,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中国消费者向垄断部门和行业积极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标本。”
从舆论影响到法律诉讼,从道德陈情到公民上书,维权意识觉醒的民众开始运用各种维权手段,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诉求。像郝劲松这样的维权勇士在国内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2006年年初,广东省肇庆市一位林姓女士一纸诉状将肇庆市物价局告上法庭。她认为该局批准小区向业主收取燃气初装费不合法,不仅管道燃气企业异常关注该案的审理情况,林女士还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声援与支持。以广州市人大代表、律师朱永平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者为取消这一不合理收费奔走呼喊,在不到1年的时间,收了19年的燃气初装费最终被取消,此案还在全国产生了较强的示范效应。
民众维权的声音越来越大,维权领域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交卡押金、开瓶费、油价、手机收费、固定电话初装费及月租费、数字电视强制推广等,维权矛头直指垄断行业。
民众动了垄断行业的奶酪
广东省消委会副秘书长江列华指出,近年来,垄断行业的“霸王行径”已为广大消费者深恶痛绝,民众维权挑战垄断行业不仅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建立良性友好的消费秩序。
有统计显示,消费者投诉解决率始终徘徊在低位,前几年解决率不到20%,近两年投诉解决率有所提高,但也只占投诉总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虽然消费者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投诉维权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消费者维权愿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江列华分析指出,消费者维权投诉解决率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行业牟取垄断利益的观念根深蒂固。电信、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热等部门蔑视消费者权益,原因在于垄断行业不愿放弃已到嘴的“肥肉”,而根源是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要改变垄断行业的“霸王行径”有赖于法律的完善、政策的调整,但民众的维权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消费者也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忍气吞声到大胆说“不”,从轻言不满到动了垄断行业的奶酪。广东省大同律师事务所朱永平律师认为,这一转变不仅维护并争取到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垄断行业的良性发展。因为垄断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却会失去长远的健康发展机制。
民众维权挑战垄断行业也促进了政府部门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如全国物价部门已将加强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将加快制定供水、供电、供热、公共交通等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并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的成本价格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布信息。公用事业和垄断性行业价格调整必须先进行成本监审。
民众维权呼唤维权机制的健全
中国消费者协会把今年“3·15消费者维权日”的主题定为“消费和谐”。业内专家指出,消费者权益能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是检验市场经济是不是成熟、社会是不是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健全的维权保障机制则是重要的保障。
民众维权可以看成是我国市场经济和消费环境走向成熟的一个迹象,但联名上书、签名抗议、递交议案等维权方式的反复出现,也折射出我国消费维权保障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完善。打造和谐消费环境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垄断行业不会主动放弃到嘴的肥肉,这也就增加了维权的强度。”朱永平律师尖锐地指出,这些问题都将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迎刃而解。据悉,作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反垄断法”的出台指日可待。
江列华则认为,我国消费者目前对垄断行为等维权投诉的途径已相当完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维权可以通过协商、消委会调解、向行政职能部门投诉、仲裁、司法等手段,这其中各环节各机构是否有效快捷地发挥自身职能决定着消费者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消费者通过这些正常的途径往往得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同时一些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对垄断行业不良行为的监管又显得软弱无力,这使得原有的维权途径一再失灵。“什么时候民众维权能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得到顺利解决,我们的和谐消费就实现了。”江列华说。
动垄断行业的“奶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本的途径有赖于中国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提高改善,有赖于中国维权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有赖于消费者理性的消费觉悟。但垄断行业的坚冰是一定要被打破的。(记者陈冀)来源:半月谈转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