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山西省物价局转发国家发改委通知,对278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共涉及1000多个具体剂型,平均降价幅度为15%,最高降价幅度为81%,预计此次降价金额为50亿元左右。而太原市的许多市民却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降价中一些药品却在药店突然没了踪影。
“降价就没”实惠难得
3月17日,在山西省278种降价的药品中,卫生部门随机选取了5个厂家的3种常见中成药进行市场调查,药品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公司、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的丹参片、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公司的心可舒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的牛黄解毒片。但巧合的是,在所调查的40多家药店里,上述3种药品均没有货。同时,非减价范围的同类药却应有尽有。
此次药品降价是国家第21次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仅去年一年,国家就先后4次降低了200多种(700多种剂型)药品的价格。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许多药品一降价,厂家便停止生产、医院不愿开处方、药品经销商也停止销售,即出现“降价就没”的现象,所以群众总是感觉不到明显的实惠。在调查中,各方人士反映,政府定价范围较窄、降价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也是百姓感觉不到实惠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药品有上万种,但属于国家定价范围的只有2400多种,属于政府定价的药品只占15%。
药品玩“变脸”管理部门难监管
其实,这些减价药并非失踪或“死亡”,而是纷纷改头换面变成“新药”重新流入市场,虽然只是改个剂型、换个包装、变个规格,或改变一下给药途径,价格却可能会翻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对此,山西省卫生厅一位工作人员感触颇深,作为药品主管部门,他们经常被名目繁多的药品名混淆,同一种成分,相同的通用名,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名。他还列举了药品降价后,流通市场发生的一些普遍现象,如,刚给某种颗粒剂定了价,马上出来咀嚼片;水针刚有了价,立即有了粉针;还有糖浆变成了混悬液、蜜丸变成了水丸、水丸又变成了滴丸,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尽管价格部门也为此出台了差比价的规定,只要成分相同,蜜丸、水丸、滴丸之间的价格差是固定的,但还是赶不上厂家出产“新药”的速度。
新药何时“换汤也换药”
变脸的“新药”缘何能够迅速地涌入市场?山西省卫生厅一位负责人指出,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的定义过宽,只规定新药是未曾上市销售的药品,未明确活性成分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情况。去年全国审批的数千种新药中,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其实仅有22种,其余几乎全是已有国家标准并上市的药品,只是通过改变剂型、生产工艺、给药途径或增加适应症等再注册申请的。
据了解,国家正在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修订的办法将严格限定新药必须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且活性成分或药物处方不同的药品”,改变目前药企为增加利润空间,单靠改变剂型或增加适应症就能申请注册新药,然后高抬定价上市的状况。(记者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