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吃“小锅饭”的
青周:有传言说,是你们学校文学院的副院长或者宣传部的副部长打电话给你的?
王:我并不是吃小锅饭的。
我当时正跟朋友在北师大附近的餐馆吃午饭,喝了点绍兴黄酒,晕乎乎的时候,手机响了。是个女同志打来的,说她是《百家讲坛》的编导。我一愣,这个节目跟我八杆子打不着啊。怎么知道我的手机的?找我干嘛?我说我正在吃饭,晚点再联系她。
下午三点多,我跟这个女编导通了电话。一通闲聊后,我告诉她北京的会议25日才能结束。她说,他们22、23日两天在河大选人,如果我能24日赶回去,他们就为我留一天。
青周:一通电话就能让《百家讲坛》相中,您凭的是什么?
王:后来我也问过那个女编导,她说,他们鉴别主讲人就是要看他的表达,语速、抑扬顿挫、普通话、逻辑性、条理性。电话中她觉得我非常有口才。可能是我当时喝了点酒,说话比较伶俐;我普通话和音质也还可以,她说听我声音比较年轻,大概四十多岁。这太抬举我了;而且我又是河南大学文学院重点推荐的两个主讲人之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我别长得太对不起观众(大笑)。后来那个女编导也说了,“海选”那天,一见我“咵咵”走上来,放心了:形象还行。
河大在开封亏死我了
青周:海选时您讲什么了?
王: “海选”安排在河南大学办公楼的一个会议室里,要求大家每人讲一段,10分钟。我就说我先讲吧,我专门为这事回来的。“咣咣咣”上去我就讲鸿门宴,讲了20多分钟,一下子他们都听进去了。
半个月后,接到让我去北京的通知。1月15日我到北京,就先去录制现场踩点。“鸿门宴”我一点不怕,关上灯,坐上几百人,我保证两个小时不让他打瞌睡。我一口气讲了两讲。
每一年我都跟学生讲《史记》,光那个“鸿门宴”我都讲了六七十遍,闭着眼睛都能讲。(说着,他一字不顿地背了起来。)
青周:您名声鹊起,跟《百家讲坛》主打您有关吗?
王:《百家讲坛》知名度比较高,它重点推出的人差不多都火了。
我在北京第一次录像之后,见了制片人万卫、总策划解如光。解如光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分量就很重,他说:王老师,你呆在河大亏死了。我回答:不是我亏死了,是河南大学呆在开封亏死了。我们河大要在北京何至于那么艰难呢?我早就成京城名嘴了。
学校门卫以前对我漠然视之
青周:您家人看了您的节目怎么评价?
王:家人不断提醒我。比如我讲“阿娇失势”把阿娇读成“e jiao”,他们说你怎么一“e”到底啊?
青周:您周围的朋友、同事呢?
王:我们河南大学上至校长书记下至后勤、门卫都看《百家讲坛》,就说那个门卫吧,以前我经过学校大门,他漠然视之,现在每次都尊敬地叫我“王教授”。我们学校聘请了10个中科院院士做研究生院的兼职导师,他们本身对河南大学一无所知,但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王教授”的《百家讲坛》。他们是学理工科的,对文史知识也很感兴趣。我学生的女儿只有8岁,竟然能够把我的节目讲得活灵活现。
《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时尚不是易中天的标签
“麻辣教授”易中天在百家“麻辣”讲史,有人喜欢,有人诟病。“时尚”、“无厘头”似乎成了易中天的标签。最近力推的年度主讲人王立群用了几句时髦语,也被拿来说事:百家是不是要把他打造成易中天第二?难道只有易氏风格才有市场?
《百家讲坛》总策划近日接受本报专访,对此作出回应。
孔庆东的语言比易中天还时尚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百家讲坛》今年推出王立群作年度主讲人,有观众觉得他的风格越来越像去年的年度主讲人易中天了。你们希望他成为第二个易中天吗?
解如光(以下简称“解”):不是,不是。“百家”选人你们大概也知道,要学养好,表达能力强,能把学术讲得让大众容易接受,而且比较有趣,题材可能会受大众的欢迎。
但“百家”的主讲人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王立群的风格可不像易中天,我们看中的,是他的儒雅、厚重。另外,王立群是《史记》专家,《史记》是25史之首,分量本身也在这儿。
青周:那您觉得王立群和易中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解:易中天视野很开阔,东西方文化都在接触,比较时尚,也很机智、幽默;王立群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严谨、厚重,语言变化相对少一些。
青周:王立群最近的语言不就有了变化,用了很多时尚的表达?很多人在问,这是在效仿易中天吗?
解:时尚表达应该没有画什么标签吧,孔庆东的语言比易中天还厉害,很多人不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吗?学习别人的长处未尝不可,但还是要以个人的表达方式为主,这一点王立群心里很明白的。
青周:你们怎么判断一个主讲人会不会火?语言时尚的主讲人更有市场吗?
解:阎崇年没用什么流行语啊,不也受欢迎吗?主讲人要受欢迎,语言要个性化,但个性化没有一个标准。
上《百家讲坛》有个条件,你必须学会用现代的语言。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把自己的特点结合了大众传媒方式。有一些老教授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很陈旧,年轻人就很难接受。
易中天的“麻辣”风格跟我们一拍即合
青周:很多主讲人语言开始都不能符合你们的要求吧?你们怎么打造呢?
解:几乎没有主讲人往那里一放就行。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说,我们设置了一张魔鬼的床,长了锯短短了拉长,非得合乎我们的尺寸才行。
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校里讲课、写文章跟百家讲坛的风格很不相同。他们在高校、跟学生、同行之间用的是学术性的语言,我们要的是大众的、口语化的。完全是两套语言系统。有的人转变很容易,有的人就很难。
易中天是个特例,他基本跟我们一拍即合。把学术大众化,他是早有考虑的,不是在进了《百家讲坛》以后。他在大学里讲课语言就比较注重通俗、诙谐,被称为“麻辣教授”。
青周:于丹呢?她的语言风格大众化吗?
解:不得不承认,于丹的语言很知识分子化,但它不生涩,空灵、华丽、流畅,很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老一辈的人也会被她的流畅、优美吸引的。
青周:听说王立群是你们在河南大学“海选”来的,那易中天、于丹你们怎么找到的?
解:易中天是我推荐的。2004年我在凤凰卫视第一次听易中天讲座,当时一些学者讲武汉人的素质,当别人引经据典,用很理论的语言讲武汉人意志、品质的时候,易中天说,武汉人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热干面。他用武汉人吃热干面的劲儿,讲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我一听就觉得他不是嚼字的人。我们很多学者不太善于用通俗、形象的方式描绘事物。
于丹我们认识很久了,你也知道传媒界有一个圈子,于丹就是这个圈子里的活跃分子。她空灵、机智,语言变化多端,我们说她是口吐莲花。
青周:不同的史书也需要不同风格的人来讲吧?
解:对,我们尽量让你讲的文本,跟你个人的形象、语言风格贴近。比如王立群讲《史记》,他有一种博大、深沉的气质,这跟《史记》贴近。另外王立群也比较中规中矩,符合读史的那种求真求实。他有时候还会热血沸腾一下,这跟司马迁也有相似之处。
而三国是一个风云大起,变幻莫测的时代,这更适合易中天。人本身的讲演风格和书的风格要贴近。
不喜欢年轻人用西化方式讲历史
青周:主讲人能不能不局限在“老教授”上,能找些年轻人讲史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不是更贴近大众?
解:可以啊,康震不是只有30多岁吗?于丹也才40出头。但我也要说,很多年轻人的功底还是稍差。我们还接触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的方式很西化,比如用符号学的方式讲历史,不适合咱们中国老百姓。百家基本还是坚持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
青周:你们一直强调讲历史要通俗化、故事化,有人说《百家讲坛》不如改成《百家评书联播》。
解:他在提醒我们,别往评书的方向滑落。评书是单纯的讲故事,我们是用故事的方式讲学问。我们要求主讲人必须有学问,在文学底线上,我们很坚持。讲故事只是手段,给“药”裹上一层糖衣。吃了糖了,药也没落下。
青周:观众觉得“百家”最近很青睐后宫、女人方面的题材,是不是迎合大众趣味?
解:你看看我们讲的东西里,有多少是后宫的。北京台搞了一个什么后宫疑案,倒是讲后宫挺多的。
凡是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书本来就是写帝王将相。但我们也希望丰富一些,平衡一些。要引导大家了解传统文化,要选择大众似曾熟悉的东西先去吸引他,完全陌生的东西不会让观众感兴趣。
青周:中国文化的基本是阴阳、五行、八卦、象术、周易,为什么百家讲坛一直不涉及?
解:一步步来。这些东西在电视上比较难讲,涉及哲学,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些高人,把这些最难讲的东西能让大众听懂。
◎摄影/本报记者 田雨峰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