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郊县,难点在农村。作为小康建设的主战场,全市广大郊县农村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大力推进“郊县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
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12000元
“2002年我刚上任时,村里在全县排名倒数,听说还有700万元负债,我真是倒吸了一口气。”城郊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平说。幸好他有经济工作的经验,带领新班子集中精力抓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很快打开了局面。当年年底,城郊村共引进私营独资企业7家,总投资50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近600万元。此后,来城郊村“安家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城郊村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2004年,跃居全县第一,在全市百强村中排名45位;2005年,在百强村中排名升至39位;2006年,排名一下跃升至18位,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20万元。“今年,我们还将引进3个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12000元,力争跻身南京市‘十强村’行列。”对城郊村的未来,徐建平信心十足。
生活富裕后,愿意嫁到这里的媳妇多了
村里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口袋自然也鼓了起来。“我家小儿子以前开‘马自达’,一个月只能挣五六百元。后来,村里开了好多企业,他去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元。”“我爱人以前在家种田,苦不到什么钱,现在跟着村里的建筑队搞工程,一年一两万不成问题”……3月27日,在村头,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村里这几年的发展情况,五六名村民自发聚拢过来,争着说自家的故事,一脸幸福的笑容。“村里富起来了,愿意嫁到这里的媳妇是不是特别多?”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位老汉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表情甚是自豪:“那是当然啦。小年轻就不要说了。前一阵子,我们这里一个快60岁的老头,老伴去世了,娶了一个40岁的城里媳妇呢。”
池塘水变清了,水泥路修到每户人家门前
来城郊村采访前,记者特意换上一双耐脏的鞋子,没想到,多此一举。这里,水泥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口,家家户户都是两三层的小楼房,窗明几净,楼前屋后种了很多绿色植物、花卉,让人赏心悦目。在一个池塘边,记者看到一群妇女在临水的水泥台阶上拍打衣物,发出阵阵欢声笑语。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的电视风光片。此时,一位名叫齐红星的村民打断了记者的遐想。“记者同志,你不要看现在这池塘水这么干净,要是在前几年,你在这里根本站不下去。”看出了记者的疑惑,齐红星笑着解释:“以前这是死水塘,发臭,我们都躲着走。后来村里有钱了,组织人清淤,这才干净了。”
老人有养老金,孩子有奖学金
“经济发展了,关键是让村民受益。年轻人有劳动能力,可以勤劳致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一老一小。”徐建平说。从2003年开始,城郊村给全村300名老人每人每月发130元养老金,这样老两口加起来每个月就有260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村里还出资给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给300多名1—14岁的独生子女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凡考上普通高中、中专的奖励500元,重点高中奖励800元,大专奖励1000元,一般本科奖励2000元,全国排名前10所大学奖励4000元,硕士5000元,博士10000元。“我领村里的养老金领了3年啦。以前做梦都没有想过,我们这些老农民每月还有养老金拿。”63岁的齐正保老人谈起领养老金的事情不住感慨。“村里对我们老人可好了,过年过节还发慰问品。今年春节,每人发了一床被子、100元压岁钱。我和老伴拿了两床被子、200元压岁钱,高兴啊。”南京日报记者 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