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省长梁保华在省第十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开学时指出,要坚持关注民生、爱惜民力、量力而行,从规范开始就要防止出现大规模整治、大规模拆迁现象。这样掷地有声的提醒,给城市发展的某些时弊下了一帖良药!
当下,一个不可不警惕的事实就是,国内有些城市搞大拆大建,一味地贪快求新,搞“运动式”、“蔓延式”的发展,忽视了城市发展质量,同时造成了公共资源及财富的透支。
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其实质是“毁祖宗房,吃子孙饭”。有专家算过账:超大规模、超大范围改造旧城,使相当多刚刚建成十几年甚至几年的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完好的建筑被拆除,造成建筑生命周期过短,许多城市建筑寿命平均下来甚至不到30年,仅为设计寿命(50年到70年)的一半。同时,大规模拆迁还导致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污染了城市的环境,并且极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有关专家分析说,大拆大建,表面上看是来不及深度阅读城市,是一种“求快”的贪婪心理作祟;实质上则是无心关注城市民意、民愿,是一种断了城市发展后路的“近视”行为。细细探究,“大拆大建”之所以容易“兴”,主要是来自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一任领导一部规划,换了领导重新规划,因为把城市的发展简单等同于政绩。而作为最容易显现政绩的行为,大拆大建受到不少领导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我省城市化发展提速,城市化率已超过50%。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30%至70%的区间,城市发育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凸显期。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确实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到底该如何认识“城市拆迁”。
城市规划也好,城市拆迁也好,实际上都必须是一个“瞻前顾后”的工程,要对过去看得透,更要对将来负得起责。这就要对城市规划与拆迁进行制度约束,不仅刚性要求对城市发展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一一科学推敲,而且要从程序上维护城市规划的公共产品性。城市规划与拆迁,只有尊重民意,尊重历史,才能杜绝“政绩规划”、“政绩拆迁”,从源头上防止“规划透支”、“拆迁透支”,才能在给当代人带来现实利益的同时,也给后代人留下宝贵财富。
如何避免这种发展的浪费或者说透支?我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作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探索。
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扬州,在城市建设中全方位加强古城保护,延续“文化扬州”文脉。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延伸文脉,彰显个性,使老城区成为一个开放式历史博览、文化展示之城,充分体现了“古城古得经典”的和谐之美。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卡朱莫洛·蒂贝琼卡考察扬州时表示,扬州是一个在古城保护和恢复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城市,在新旧之间找到平衡的问题上,扬州给出了一个漂亮答案。有一些历史的街区不仅是扬州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去年,南京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整治也堪称表率:街区整治,只拆违章建筑,不搬一户居民,不添一处开发用房,市民是街区整治的受益者。出新后的老街区,依旧青砖、青瓦、青墙,一派民国风情。据报道,在出新过程中,建设方根据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究其根本,显然,像这样的城市拆迁,用的是“手术刀”,而不是“推土机”,所以,城市的原汁原味不仅没“冲淡”,反而更加隽永浓郁。
这也应验了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前不久在全市“双拆”大会上所讲的:拆违拆破,要处理好大多数人环境权益与少数人眼前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与打击少数违法违规行为的关系,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真正把“双拆”做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环境工程和和谐工程。
对照科学发展,城市拆迁的每一步,都要对寸土寸地作出“交代”,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当代和后代人的评说。不能让今天做的拆迁,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也不能让眼前的发展,提前支取未来的发展。
本报记者 宋金萍 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