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红
尽管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健身路径”已经满足了不少市民的健身需求,但对于习惯了拿专用器械操练、有专业教练指导、按计划系统锻炼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不够的。于是,商业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的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在眼下社区居民日益旺盛的专业化健身需求的推动下,这些身处繁华闹市的健身俱乐部开始尝试走进社区,于是一家家设在社区的健身会所开张了。在不久前某网站开展的一次“健身会所需求度”的调查中,有80%的被调查者表示打算在会所健身。
这一结果不仅表明“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展现出了健身会所日益火热的发展前景。
专业
优势亮出来
健身俱乐部开进社区,其健身器械、健身指导专业化的特点,立刻成为聚拢人气的一大亮点。
设在万泉新新家园小区内的新新健身俱乐部,就是一家以本小区居民及万柳居住区居民为消费对象的健身会所。与过去面积小、器材少的社区健身中心相比,它的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各类健身设施齐全,能同时容纳200多人做运动。2006年底,以经营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闻名的中体投资公司独资创办的中体健身会,在南城某小区开业,不仅会所内的健身器械与其在其它几家连锁、直营店的设施完全一样,连带课的教练和私人教练也是由总部统一调配。这家小区里的健身会所,在“专业”程度上丝毫不逊于繁华地区的商业健身俱乐部。
方便
让“懒人”动起来
下得楼来就锻炼的方便,是健身会所的又一亮点,它满足了很多居民就近锻炼的需求,也让以路远为由放弃锻炼的“懒人”没有了借口。
入住幸福家园小区近一年的王先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王先生以前住在方庄,想游泳只能选择去周围的颐方园体育健康城等场所,游一次泳就得有40分钟耽搁在路上。时间一长,惰性就来了,办一张游泳年卡,有时连一半儿也用不了。搬家后,因为会所就在楼下,即使平日经常加班,只要是晚9点前能到家,王先生都会去游一趟泳,一周至少能去三四次,健身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长期坐办公室的王先生说:“坚持游了大半年,背疼的毛病好多了。”家住华城小区的陆小姐以前在单位附近的商业健身中心锻炼,虽然那里软件、硬件没得挑,但每天带着一大包健身装备进进出出却让她不胜其烦。现在在自家门前健身,少了些大包小包,多了份轻松快乐。
贴心
让老人孩子乐起来
中体健身会的张疆教练曾经在中体倍力的两家商业店工作过,据他观察,健身会所会员中的老人和小孩约占四分之一,比商业健身俱乐部高出15%左右。对于老人和小孩这两个特殊的群体,很多会所都有相应的“贴身”服务和特别关照。张疆教练介绍说,他所在的会所有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会员,因为医生允许他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他就选择了来会所游泳。这位会员游泳时,教练都会在池边监护,帮助控制锻炼时间。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健身会所一般会采取一些特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会所内的游泳、跆拳道等项目也颇合孩子们的口味,小朋友们在游戏之中就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老人和小孩在健身会所中各得其所,开心一笑自然是常有的事了。
隐忧
如何在经营方和消费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正在不断发展的健身会所也并非没有隐忧。从消费者角度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小型会所的设施较少,管理随意性大,健身项目忽开忽停,使消费者深感不便。另一个问题是收费过高。在某健身会所锻炼的沈先生告诉笔者,他办的健身卡一年间从不到3000元涨到了4000多元,服务项目却一点儿没有变。从会所角度看,如何扩大和稳固顾客群、尽快收回成本是当务之急。笔者在采访中得知,一家上千平方米的会所,不包括游泳池,月运营成本至少在50万元左右,那么每年在会所上的投入,基本不低于600万元;如果加上标准游泳池的话,每年运营费还会增加300余万元。如何在经营方和消费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直接关系到健身会所能不能走得更远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