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日下午,成都市金牛宾馆娇子厅。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谈及川渝合作最新成果,专门在讲稿之外加了一句话:“特别感谢长期推动川渝合作的有识之士。”
半小时后,《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签订。
同一个会议室,白发苍苍的林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应四川日报邀请,这位研究成渝区域经济已逾20年的老专家,为我们解读协议文本。协议摘要一:
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首提“增长极”概念
林凌:这是“增长极”概念第一次用于成渝经济区。目前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5%,人口、城市、资源密度在西部绝无仅有,一旦形成经济区,将改变整个西部以至更大范围的经济格局。
“成渝经济区”首获一致认同林凌:“成渝经济区”出现在川渝两地政府层面的合作文本中,这还是第一次。过去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民间言论、学术研究中。巨大变化说明共建“成渝经济区”已成为两省市政府共识。
首度明确“成渝经济区”范围林凌:协议首度明确成渝经济区范围,即四川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14个市;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这为经济区的务实运作提供了基础。
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林凌:协议提出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是主动与国家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主体功能区对接。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将使成渝经济区得到国家更多政策支持。
协议摘要二:
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五大基地”抓住了要害
林凌:全国范围内对成渝经济区定义基本取得一致意见,这就是“五大基地”。协议把建设五大基地作为重要内容,抓住了川渝合作要害,相比过去着眼于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对接上了一个台阶。产业分工协作是成渝合作的最重要内容,专业协作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协议摘要三:
加快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和区域环形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通道。
未来:区内成本≤沿海成本
林凌:“成渝经济区”应该有这样的目标:最终实现区域内“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配套成本≤沿海地区生产成本”。这要求我们继续强化区域内基础设施。同时要尽快打开成渝经济区对外通道。
协议摘要四:
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共同营造有利于吸引市场主体进入的良好环境。加快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
淡化行政区概念
林凌:推进成渝合作,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仍然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打破分割封闭,建设区域一体化市场。要淡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概念。
协议摘要五:
共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体系建设等工程。
建联合机制解决环境问题
林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川渝两地的共同责任,也是双方合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虽然没有进入“一极五基地”概念,却在协议中作为第六条单独列出,以突出其重要性。双方在建立联合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方面达成高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