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清晨,赵家庄村的喇叭突然响了
3月30日清晨,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赵家庄村。
村里的喇叭突然响了,村支书赵万科熟悉的声音,回荡在这个沂蒙山区里的小村庄上空。
“乡亲们注意了,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杭州的赵学群老人昨天晚上走了。
赵学群老人的侄子就在赵家庄村,老人过世的消息,是他3月29日晚电话通知赵万科的。
搁下电话,躺在炕上,当了30年村支书的老赵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都是赵学群老人的影子:“要不要告诉乡亲们?不说,可没法交待……”
整整一晚,老支书失眠了——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失眠。
第二天一大早,老赵就醒了,一看表,才5点。他心里已有了主意:“老人去世是我们村里的大事,一定要告诉大家!”
匆匆吃过早饭,老赵就往村委会办公室赶,路上碰到乡亲都没打招呼,一个人埋头走,村民们都纳闷,平时笑呵呵的老支书,今天怎么了?
村委办公室也是广播室,老赵拧开了扩音器……
69岁的老支书远行1790公里来杭
村里喇叭广播一位老人去世的消息,在赵家庄村,这也是头一回。“村里有什么大事,比如开大会什么的,都要广播的,老人去世,对我们村子来说就是大事!”老赵说。
刚广播完,听到消息的乡亲们就拥向村卫生所,有四间房的卫生所,就是赵学群老人出资兴建的。
“老人给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我们给他老人家捐点钱吧,让老支书带去,多少是一点心意。”有人提议。
“好!好!”大家响应。
5元、10元,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捐了款。
村会计最后一点,共有1000多元,对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的山村来说,这已是一大笔款子了。
3月31日,村支书老赵和老人的三个亲戚从青州坐上火车,赶来杭州参加老人的最后告别。
这是69岁的老支书第一次出远门,山东青州到杭州,距离1790公里,全村1030位乡亲们的心意,陪他一起远行。
现在哪有人家用这种纱窗啊
4月2日9:30,赵学群老人的追悼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送行的人里,就有刚从山东赶来的老支书和亲戚。
追悼会结束,亲属们办手续去了,老支书还是一个人在发呆:“这么好的老人,真的走了?”
赵学群,1925年生于赵家庄村,自幼家境贫寒,十六岁就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站岗放哨,给八路军抬担架,后来,他也参加了八路军,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解放后,赵学群离开山东老家,随部队南下来了杭州,当过铁路公安,做过杭州铁路招待所副所长。
退休后,按说老人可以享享福了,可他生活依旧过得很简朴。4月2日下午,我到了老人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纱窗都是他用木板自己钉的。“现在哪有人家用这种纱窗啊,要给他换,他不肯,怕花钱。”儿子说。
每次,我远远就能看出是他来了
赵学群老人心里,一直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山东老家。
70岁以后,老人只身回过老家四次,都是坐了20多小时的火车硬座去的,舍不得买卧铺,还是怕花钱。
回到村子,老人第一件事就是找支书老赵。“每次,我远远就能看出是他来了,他总穿着那件褪色的中山装。”老赵说。
见了支书,赵学群的话题总离不开村子发展:“村里大街现在还是土路,乡亲走路不方便啊。村口去田里,还要走那条沟,好多年前就这个样子,现在还是,修个桥吧,这样,大家就能开拖拉机去田里了……”
听到这里,老支书皱了眉头,赵学群明白,村里很穷,拿不出这么多钱。
“这样吧,我退休后还存了点钱,你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回去我给你寄来。”老人说得很坦诚。
“这个不行,您老的退休金还是留着自己用吧。”老赵摆摆手。
“你看,见外了不是。”老人眼一瞪,“就这么定了,你说个数!”
老赵知道,老人是倔脾气,拗不过他。
老人先后寄回去近六万块钱
回了杭州,赵学群拿出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寄回了山东老家。村支书老赵说,老人先后寄回去两笔钱,加起来将近六万块。
一次是1997年,村里拿这笔钱在村中心修了条500米长的大街,全用石子铺,下雨天村民走路方便多了。
一次是2001年,这笔钱,先在村口去田里那条沟上修了座水泥拱桥,取名“兴村桥”,现在,村民去田里收割庄稼,再也不用翻沟了,拖拉机、三轮车都能开。
节余部分,给村里建了四间卫生室,用了老人名字里的一个字,叫“群心卫生所”,村民有地方看病了。
2003年秋天,赵学群老人最后一次回老家,村里桥也修好了,卫生所也建好了,老人很高兴,一回杭州就跟儿子说:“你有空也回去看看!”
之后,这位一直牵挂家乡的老人,再也没回去过。2007年3月29日,老人因病去世,终年8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