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映衬下的通惠河北岸北京中央商务区新建筑。本报记者孙戉摄
绿意初萌的温榆河曾经污染严重,如今芦苇水荡,白鹭飞翔,已成为北京的绿色生态走廊;一度煤烟笼罩的大街小巷,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1998年的100天,2002年的203天快速增加,2006年达到了24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6%,实现了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八年的改善;城市内大片脏乱的违法建设一点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群众锻炼的绿地、公园……
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了。
从污染源末端治理到源头削减与末端治理并重,从单纯污染防治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首都环境保护实现了由具体环境污染治理到全面环境质量改善的转变。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先后铺设两条陕甘宁天然气管道进京,将20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出北京,2006年,北京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7.9%和5.2%。
北京的天更蓝了 轻扭煤气灶的开关,嘭地一声,一股明亮的蓝色火苗从火眼处蹿了出来。2002年10月,家住东便门东花市小区的赵峰一家用上盼望已久的天然气。比起过去用的煤气,清洁的天然气不但火苗更旺,而且做饭的油烟也少,点火器也派不上用场了。赵峰说。
1997年和2005年,两条相继进京的陕甘宁天然气管道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由于气源充足,只要具备通气条件,居民就可以随时通气,原来使用人工煤气置换成天然气的用户成倍增加。数字显示,2006年,本市天然气使用量由1998年的3亿立方米增至38亿立方米。
清洁能源的使用还延伸到城市采暖和做饭烧水使用的燃煤锅炉和茶炉大灶。截至2006年底,全市1.5万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已经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占中心城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总数的93%。市区和远郊区县共4.4万台燃煤茶炉大灶完成了改造。东城区东四和西城区西四地区1.1万户平房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小煤炉,用上了干净的电采暖炉。昔日冒着股股黑烟的烟囱从人们视线中渐渐消失。
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工业污染曾是市区的重要污染源。为了北京的蓝天,北京下了最大决心--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
2006年7月15日上午10时05分,北京焦化厂厂长张希文缓步走上厂里历史最久的一号炼焦炉推焦台。焦炉前,干部职工凝神屏气,现场寂静无声,等待着那历史性的一刻。张希文缓缓推动推焦杆,北京焦化厂最后一炉焦炭出炉了,这标志着运营47年的北京焦化厂停产工作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北京焦化厂圆满完成了向首都供应煤气的历史使命。
焦化厂停产转型工作自2002年就开始启动,3号、4号焦炉陆续退出生产运行。而与焦化厂前后搬迁出北京的企业有200家之多。这些位于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的污染企业在2008年前将全部完成调整搬迁工作。
环保和节能的一票否决,使大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为北京经济增长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企业陆续迁出。这些企业的搬迁减少了北京的空气污染。2006年5月初,地处京西的首钢2号焦炉停产。据测算,首钢全部停产后,北京每年可减少1万余吨可吸入颗粒物,石景山的空气质量水平将有明显改善。而焦化厂的搬迁将为北京带来更多的环保效益,每年不仅减少煤炭消耗300万吨,还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0吨、有组织和无组织尘排放4000吨。作为北京的主要能源供应企业,高井、国华、京能、京丰、华能五大燃煤电厂自1999年起启动了脱硫、脱氮工程。到2007年底,五大燃煤电厂将全部完成脱硫、脱氮工程。
面对日益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在加快城市轨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同时,北京在全国实行了最为严格的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先后实行的国1、国2、国3标准比全国平均提前2年。在严格新车准入的同时,北京加快了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的更新淘汰。截至2006年,累计更新淘汰5万辆老旧出租车、近1万辆老旧公交车。4000辆天然气公交车投入运营。
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的同时,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9.06万吨降至17.55万吨,削减了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11.6万吨下降到10.99万吨,削减了5.2%,完成了国家下达给各地削减2%以上的年度任务。
北京已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2008年前将再建5座污水处理厂,2006年,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北京的水更清了 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污水大量产生,不仅污染了河道,还威胁到地下水的安全。水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而北京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就会制约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开始执着地改善北京的水环境。
温榆河,发源于燕山南麓昌平、延庆、海淀一带,是本市五大水系中惟一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但河水污染严重,水体黑臭,水质超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大量污水排放是造成温榆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半壁街排污口,来自日本、德国等国的专家打起了治理擂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曝气增氧等各种生态治污,温榆河的水体悄然发生变化,鱼虫、河虾又重新在河流中出现。经过4年的治理,今天的温榆河芦苇水荡,野鸭成群,白鹭飞翔,已成为绿色生态走廊。
几乎是在同时,采用生态净化方法,官厅黑土洼、延庆三里河、海淀翠湖、密云和怀柔水库入库口等湿地恢复工程也陆续开始了。随着这些工程的实施,千余公顷湿地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不仅仅是还清水体,水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也得到了重视。播绿盖黄沙,沙滩变绿洲,永定河、潮白河昔日黄沙四起的河滩如今已经被菊花、沙地柏、红柳等植物覆盖,变成了绿草茵茵的“郊外绿洲”。
改善城市水环境,一个关键是要解决污染问题。北京目前已经建成高碑店、方庄、酒仙桥、清河、小红门等9座污水处理厂。2006年,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而2008年前,市区将再新建北苑、东坝、定福庄、垡头、五里坨等5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污水问题的改善,使北京的水环境连年得到提高。
随着一个个“拆迁造绿”方案实施和“城中村”的消失,北京市在建筑密集的城区奇迹般挤出10个“北海公园”。2007年,全市将完成人工造林1.2万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51.6%,其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绿地面积为4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6平方米。
如今的北京,环境更绿了 2006年9月28日,正式开园的北二环城市花园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清早,几十位国旺社区的大爷大妈在花木间遛鸟、散步、打太极。北二环城市公园坐落在北二环南侧旧鼓楼大街到雍和宫桥之间,与古色古香的雍和宫遥相辉映,全长2公里、宽25米,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是本市最窄的城市公园。它的建成,使得东、北、西二环沿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旧城的边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化项链。
2007年3月27日,海淀区开始拆除科荟路两侧近1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设。按照规划,这片1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设拆除后,将全部用来“拆违还绿”。全市今年拆除22个“城中村”后,每个“城中村”近40%的土地将建成公共绿地。同时,每个区县还要建1到2处万米以上的大绿地。
随着一个个“拆迁造绿”方案实施和“城中村”的消失,北京市在建筑密集的城区奇迹般地挤出10个“北海公园”。从2001年到2005年,短短5年,新增绿地205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213万平方米。按照规划,2007年,全市将完成人工造林1.2万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51.6%,其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绿地面积为4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6平方米。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北京环保投资累计达到92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与1998年相比,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增加了141天,提高38个百分点。天蓝水清的北京正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