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被编成大型组舞搬上舞台,开全国先河
本报讯记者邓琼、通讯员陈碧英报道:“一部书”变成了“一台舞”———集全省2000文化人12年之功编纂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近日被活色生香地搬上舞台。
大型组舞《岭南之舞》的诞生给民族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带来诸多启示,也是广东文化建设的又一创举。
让死的学术资料活起来
序幕起,舞台上摊开了一本大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这本迄今以来最权威、最全面的岭南舞蹈总汇正是《岭南之舞》的灵魂。
据组舞的总策划、艺术总监陈中秋介绍,早在1981年,国家发出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各省都开始运用录像深入边区挖掘民间舞蹈资源。广东省在1984年启动这一工作,到1996年该书正式出版,11年间共有1838名文化干部参加普查,186人参与编写,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采访了民间艺人3800余人,整理出民间舞蹈450个!经过多番整理、研究,最后入书的岭南舞种有42个。
陈中秋说,书是出版了,但编写者们总有些遗憾,这么专门的学术资料只能在少数人组成的专业圈子里流传,何况舞蹈是舞台的艺术,如何真正让岭南民间的这些宝贝在大众的视野中鲜活起来呢?
在省财政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为这本煌煌著作编导一个“舞台版”的工作终于在2005年铺开。
海外寻回“五羊仙队舞”
据总撰稿兼编导组成员杨子达介绍,这部组舞共展示了13种主要的岭南舞蹈。以时间为序,从出土的马坝陶器、珠海岩画以及南越王墓玉雕上的舞人形象推衍而出的南越古人舞蹈,到岭南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壮族铜鼓舞、黎族舂米舞、瑶族长鼓舞,再到今天仍然流传于岭南汉人聚居地区的客家采茶歌舞、潮汕英歌舞、广府醒狮等等。最难得的是,宋代广东的“五羊仙队舞”早已失传,但在著名舞蹈史学家王克芬的帮助下,居然又从韩国找到了宋朝时传入高丽的这一岭南舞蹈的资料,复原了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介绍,这台组舞以最大限度保留岭南民族民间舞蹈原貌为己任,四位编导反复观摩当年编书时录下的50多个小时的舞蹈片段录像,还下到连南瑶寨、客家山区亲身体验;道具里只要是能从乡野民间收集到的,舂米的木桶、木棍,女子的头饰、绣件,杯花舞敲击用的杯子……他们都千方百计从原产地找来。
瑶族长鼓舞的老师傅也被请到南方歌舞团,手把手教授那些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为了表演起来更加神似,编导们还创造性地让杯花舞、采茶舞的演员边唱边跳,还原民间载歌载舞的真实场面。
欢迎录像不怕被“盗版”
杨子达曾经戏称,演出时欢迎随便录像,被“盗版”也不怕,让越多的人了解这些舞蹈就越好。陈中秋说,他们希望留下一部岭南舞蹈的“活教材”,传诸后世,也让现代人多一个方便的途径欣赏到这些分散而濒危的艺术,在原地挖掘抢救、扶持传承人之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条新路子。这台由广东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共同出品,南方歌舞团与佛山南国雄狮龙狮团、普宁南山英歌队共同演出的大型组舞,目前已经过试演,正在加紧打磨,有望在下月召开的省党代会上作献礼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