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评·综述

恢复高考三十年:国家命运的转变


  陈朝林:两代人的高考

  “废除高考,那是瞎说,我们这代人清楚失去它的滋味,不过,现在孩子们的竞争太残酷”

  本刊记者/李梓

  “30年前我得知考上大学的那种心情,和我女儿刚刚考上剑桥,没有什么不同。

”陈朝林说,“考试,作为人才竞争的一种方式,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没有考试,那才是不正常的,不幸的。”

  希望在1977

  当陈朝林看到确实有人通过了春季考试进入大学后,他觉得有一种东西复苏了,那是一种希望。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春季高考,陈朝林没有报名,他以为这样的事情轮不到自己,当时他作为回城知青,被安排到北京市无线电元件二厂工作。“我和田惠明的家庭出身都不好。1968年我正好18岁,上山下乡,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出路。我的知青经历,没有那些知青纪实文学中如何如何不幸的控诉感。”

  第二年,考试已经变成了全国统考,题目也变难了,陈朝林已28岁,对于许多像他这样的大龄考生来说,最难的课程就是数学,甚至许多人交了数学白卷。考上的人被称作幸运儿,他们的人生际遇与没有考上的人从此完全不同。老三届毕业生被各党政机关企业一抢而空,而陈朝林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大部分都呆在国有企业里,在以后的岁月里,面临企业裁员、下岗和提前退休等社会问题。

  陈朝林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系,他觉得中国将会开始大规模建设经济,因此学经济应该最有用,而最后他却被调档到了新闻系。“那也不错,学了对社会有用。”陈朝林说,他看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觉得新闻是一个有力的反映现实的工具。

  1982年毕业后,陈朝林被分到中国新闻社,做记者,一直到1994年,他赶上了一个时髦的词汇:下海。

  辞职下海

  1994年,陈朝林辞去了新闻记者的工作,下海做起了纺织品贸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让他兴奋不已的工作,在80年代后期已经成了一种思想的负担。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广告业不发达,企业流行到处拉记者去参观,写红包稿,美其名曰软新闻,供职于国字头媒体中新社,陈朝林自然也不时收到不少这样的邀请或者“任务”,失去了新闻的纯粹。这样的大环境其实让许多记者意志消沉,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厌倦感。几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同时,陈朝林开始尝试经商,后来便干脆下海了。“你要有思想,有追求,但你也得先有物质基础。你要追求物质,不如干脆去经商,而不能一边拿钱一边还说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陈朝林这样解释他下海的动机。

  尽管赶上了时代的浪潮,陈朝林在他的同学间仍然是特立独行的。他的同班同学,绝大部分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各新闻机构工作,并慢慢地升职到中层干部。但陈朝林觉得,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变成了总编辑或者是其他的职务,也有人有著作面世,但由于普遍的中庸,而失去了在思想上或者影响上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这恐怕也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特征”,陈朝林说。

  在陈朝林看来,很难用某个词语来概括“老三届”,或者同他一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代人。“‘老三届’也好,‘知青’也好,那都不是一个群体概念,生长在上世纪50年代的这一群人早已在各自的经历中被社会分化了。他们后来做什么,下海还是下岗,与他们是否当过知青,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联系。”陈朝林说。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商人,陈朝林在英国的时间比在中国长,但他一直对国内的传媒发展形势抱有浓厚兴趣,通过他的同学们不断了解中国传媒现状。凤凰卫视去采访他,他兴致勃勃地愿意义务帮忙策划在英华人报道专题,言谈之中仍是一名“老新闻”。

  女儿的高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陈朝林的女儿在英国开始念中学。“在英国,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但国家并没有义务保证你考上大学,而英国大学的入学条件相当严格,读什么样的中学和将来念什么样的大学,甚至被社会承认你是什么阶层的人,都有很大的联系。”

  在英国,一个人的教育过程是他的阶层特征之一,只有那些在牛津或者剑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可能被承认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从来没有这两所著名大学以外的学生能够成为英国首相。这种境地,与陈朝林的大学同学与中学同学之间的境遇差距并无不同。

  于是,英国的父母只有为子女选择两条途径,要么花高价送子女就读私立中学,以保证教学质量,要么把家搬迁到一所教育质量过硬的公立中学附近,以便按照国家规定就近入学。于是,在英国有一种现象,就是每年的学校排行榜发布后,某些榜上名次靠前的学校附近房价立马飞涨。

  “全世界的父母为子女的心情,全都一样,而全世界的大学教育所达到的效果,也都一样。”陈朝林总结说,既然已经丧失了就近入学的先机,他只好花重金把女儿送往一家私立学校就读。

  去年,女儿经过6年奋战,终于考上了剑桥。闻讯之后,女儿竟然大哭一场,以宣泄多年来积存的压力。“我们在1978年,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因为年纪大了,学起来也相当吃力。但和今天的高考比起来,还是现在更加残酷。”陈朝林说。

  30年不是一个轮回

  本以为上了剑桥,女儿会轻松一些,但实际上,女儿的课程看上去还是那么紧张。英国的大学教育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在最近几年更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国学生前往就读,这不仅与其大学的高门槛有关系,更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有直接关联。

  “一所世界闻名的大学,里面集中着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你不甘示弱,你就得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只有在这里站住脚,将来才能在社会站住脚。”陈朝林说,他承认女儿的大学生活比他预想的紧张。

  陈朝林不认为“30年”这个词有什么重大意义,“考试,那是中国本来就有的传统,保证有一种每个人都能参与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是每个国家都应该有的东西,有了它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要说30年能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让我们充分理解到高考的不可缺性。”他对国内目前的一些教育争论嗤之以鼻:“现在有人说应该废除高考,那就是瞎说。我们这代人清楚失去它的滋味。”

  “30年前的那场高考绝对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当我捧着入学通知书时,我觉得我已经不是自己了。”

  路元:叩开另一世界的大门

  本刊记者/王巧玲

  即便已过30年,路元依然清晰记得那次高考的经历。“一到考场,眼前人山人海,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竞争对手。我知道别人也是这么看我的,因为这场考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真的太重要了。”路元说。

  工厂里的小会计

  出生于1955年的路元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12岁开始,她几乎就已独自生活。文革中,她的父母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学习。而她的哥哥和姐姐也都随着知青洪流上山下乡去了。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她可以继续留在城里,也是家中唯一留在北京的人。当时她正要上初中。

  16岁时,路元初中毕业。那一年,国家正好恢复高中,路元期待着能继续上高中。她的成绩很优秀,老师也曾说,如果有谁能上高中的话,那就是她。但是在宣布高中入学学生名单时,从头至尾却始终没有念到“路元”两字。“周围的同学齐刷刷把异样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当时我真恨不得有个地洞能钻进去。”当时的尴尬情景,路元记忆犹新。

  路元无法升学的原因在于她的父母。父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定性。“我很伤心,老师来劝我,他说不在学校也能读书,叫我不要放弃,让我买课本自习,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他会来辅导我。很多同学也主动提出要帮助我,要把笔记给我看。”路元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别无办法。

  和许多没有下乡的城市青少年一样,在组织的安排下,16岁的路元进了一家钟表修配厂。“厂里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倒挺好的,没有让我去做修配技工,而让我学着做会计。后来又做团支部书记。大概是见我挺乖巧吧,想培养一下。”后来,厂里的老会计出事被停职了,她就顶替他,正式做了修配厂的会计。“当时我问老会计,为什么不让干了,他说是因为男女问题,我如梦初醒,我本来以为工人阶级是不会犯错误的。”临走时,老会计教路元做账,路元则代他写检查,因为他不识字。

  带薪上大学

  初入工厂时,路元决定要自习高中课程,书本也买了。但是在工厂劳累一天回到家里时,她已经提不起学习的劲头了,直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路元打定主意一定要考上大学。

  “当时在我脑子里,只有高考一条路,没有其他退路。我从来都认为自己应该是做文化工作的,而不是在工厂里干活。我不是瞧不起工人,只是觉得那里实在不适合我。我都想好了,即使我考不上正规大学,也要考个电大什么的。总之一定要上大学,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现状。”

  路元开始发疯似地补习高中课程。“当时,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外,就是看书,每天看到深夜,看书看得都快吐了。但是,一点也不敢松懈,一直顶着。”路元决定报考文科专业,因为文科课程自学起来比较容易。当时高考报名需要单位签字同意。路元和某些人比起来,算是幸运的,钟表修配厂领导虽然认为放人有所损失,但还是签字同意了。

  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路元22岁。在1966年取消高考后的第十个年头,500多万青年重新奔涌在那条通向大学的道路。第一次考试,路元落榜了。路元很失望,但没有气馁,准备第二年再战。

  1978年,路元再次参加高考,这一年的考生有600多万。“当我捧着入学通知书时,我觉得我已经不是自己了。我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路元终于实现了她青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她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录取了。路元明白她的人生将就此转折,滑向另一条轨道。

  “当时,班上的同学参差不齐,有的还不到20岁,有的已30来岁了,也有人已结婚生子了。有的和我一样是工厂出来的,有的是返城知青。”因为机会来之不易,路元学习非常用功,都没有闲暇去谈恋爱。大学四年,路元过得非常充实。当时,大学生都是领着工资上学。路元每月能领到30块钱,那是她在工厂时的工资。所以至今她仍对修配厂心怀感激。

  毕业后,世界很大

  毕业时,路元已27岁。由于当时大学生稀缺,许多工作都自己找上门来。摆在路元面前的选择有不少。“我可以去新华社,可以留校教书,可以去国家机关等等。我选择了新华社。”路元到了新华社后,曾做过行政工作,后来转到《中国记者》杂志做副主编。

  多年后,路元被公派到夏威夷大学留学。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美国学生。“当时我英文很差,每次写作业都特别费劲,他就经常帮助我。而我则回报他中国饺子。”在那里,路元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毕业后,路元和这位美国人结了婚,并跟随他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路元没有正式工作,有时做一些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工作。三年后,路元又和丈夫一起到了印度。他们居住在圣城瓦拉纳西,恒河从城市中穿过。路元在一所大学里教授中文课程,为学生们编写中文语言教材。“我挺喜欢这项工作,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严格,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禁止交流,这让我很不习惯,也使得我的很多教学方法无法实践。”

  1994年,路元回到中国。在昆明,她担任国际训练语言学院中国语言文化项目主管,继续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她带领一批批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路元心满意足。

  “现在回头再看,30年前的那场高考绝对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相信对我们那整整一代人来说,也大多如此。”路元热切期待着与同窗好友再聚首。

  他们在冰炭同器、是非混淆的日子里长大成人,破旧立新是他们当红卫兵时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也渐成这一代人不断否定自我的人生起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邓小平 | 李政道 | 田惠明 | 国民生产总值 | 储朝晖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